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代连州的文化环境相对于强势文化区显得非常弱势,在刘禹锡担任连州刺史四年半期间,其文学创作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受到极大的限制。本文尝试以强弱文化圈视野作为角度切入,分析刘禹锡为突破弱势文化圈限制所做的各种尝试,进一步揭示刘禹锡在连州时期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心理动因,并分析弱势文化圈给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在题材和语汇等方面所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著名的“唐宗八大家”之一,刘禹锡以唐代“诗豪”著称。本文以“永贞革新”为背景,着重从酬和诗的角度作浅析,探讨中唐文坛两颗巨星柳宗元、刘禹锡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3.
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和州四地。其中在后三州任刺史期间,刘禹锡秉承永贞革新的政治主张,在削弱藩镇力量,整顿吏治,任用人才等方面都做了思考,能看出其虽身处远地,仍心系中央朝廷。在地方任刺史时,刘禹锡深入了解民风民俗,其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文章奏议中表现出的文化认同,可以看做是在岭南巴蜀等地维系世道人心的有力手段。探究刘禹锡在连、夔、和三州的政治努力,可以深入认识刘禹锡的政治思想以及其蹈道心一,俟时志坚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元和之风尚怪”。即使是当时以“诗豪”见称的刘禹锡也受到其影响。刘禹锡的怪奇诗风分别体现为:1)“伊郁蜿蜒”的政治寓言体;2)违反常情的抒情模式;3)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奇异现象的描写刻画。此三类作品在刘集中虽不甚多,但由此亦可窥见其时的特殊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刘禹锡、白居易两人的《竹枝词》在景物美、意境美、精神美、形式美诸方面的对比,肯定刘禹锡《竹枝词》的美学价值,并指出其成功的原因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接近民众,学习民歌。  相似文献   

6.
传世已久的文学作品《陋室铭》,过去一向公认为出自中晚唐大文学家刘禹锡之手。与此相反,近年有些学者认为出自江浙一带文人之手。对大量唐人文集和唐代碑刻资料进行审慎考证,《陋室铭》作者确非名噪一时的刘禹锡,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但却才华横溢,堪称“文章之哲匠”的盛唐文臣——崔沔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是唐朝诗人中创作诗序数量较多的作者之一,他的44篇诗序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叙述作诗原委类、抒怀类、赠别类和感伤类。总体来看,刘禹锡的诗序具有题材广泛、短小精悍、情感外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以前人评语为据,揣摩刘禹锡散文简洁、奇丽、恣肆的风格;然后与古文运动相联系,在时代风气中审视其观念与实践的互动;侧重在第三部分,以深情与豪迈两端阐明其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9.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历来被目为中唐怀古诗创作大家,人们普遍认为是他开启了晚唐怀古诗的潮流。然而,在具体的论证上迄今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索。本文立足于此一问题,发掘出唐人怀古诗之发展与其自身的不断时空化现象呈同步的事实。并凭藉对刘禹锡怀古诗的分类和分析,确证了他在唐代怀古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其中,对他作品中特殊的时空感及其创作手法的发现,证明了他与晚唐怀古诗潮间一脉相承关系之真正所在,对前人缺乏论证的判断是一种补充和推进。  相似文献   

11.
高静 《职大学报》2009,(3):36-38,63
相对于20世纪而言,21世纪初的女性写作不再是自己心灵呓语和世俗喧嚣的言说,而是有了一种很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支撑,带上了一定的时代感.在文学的书写中,女作家们抖落着满身的小资情调,以女性独立的生存方式和心理状态彰显着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运用和阐释越来越广泛和自觉,对"文化"一词所做的界定和描述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真可谓汗牛充栋,众说纷纭。通过对文化一词的"化"的梳理和归纳,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变化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3.
张秀芳 《职大学报》2006,(1):114-116
本文通过探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及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对社会文化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存在的“假、赌、黑”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假、赌、黑”现象是我国足球管理体制冲突的结果,是中西方足球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社会转型过程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回报率过高形成的利益驱动,是立法与执法方面缺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各省布政使有廉有贪。康雍乾时统治者曾极力扬廉惩贪,其惩贪之法为:健全法制,严格挑选,加强监察,严惩贪污。清中叶以后,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其原因,一是官官相卫,沆瀣一气;二是人君不俭,执法不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李建光 《职大学报》2010,(1):107-109
《淮南子》认为"圣人"是"衰德世"的产物,"圣人"尚不是"真人",但经过修炼终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是体道者,同时,也是治世者。"圣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圣人"的治理,社会能返回到"至德世",在"至德世"中,有利于体道修真者成为"真人"。  相似文献   

20.
《狼图腾》这部影片对导演的要求异于平常,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狼"这个重要角色的影视表现,狼的精神的体现,狼与自然的融合,狼的图腾意义等都是影片表现的重点。文章通过对影片视听语言及"狼"的表现段落的分析,来进一步阐述这部影片对"狼"的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