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婚礼尤其是其中的“六礼”更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周代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婚姻制度,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古代的婚礼既包含了不少迷信、落后乃至野蛮的内容,也保留了许多美好、健康的习俗。因此,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玉文化具有起源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特点,而尚玉习俗是玉文化的重要内容。尚玉习俗是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在史前社会已经形成,它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礼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崇龙习俗和尚玉习俗都是中国古代有较大影响的民间信仰习俗,在史前社会已经形成。龙形玉器作为龙形和玉器融合的产物,最早出现于红山文化时期,并且成为红山文化的特色。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幽契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者为亡人制定的阴阳两界虚拟土地契约关系,是研究我国民风民俗难得的资料。湖北省竹山县发现的幽契对于了解本地区丧葬习俗及这一古老民风民俗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对民间道教和汉水文化等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在节日期间禁明火、食冷餐的习俗而得名。然而,这一民间习俗发展曲折,经历了汉代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衰落再到唐宋盛极一时的过程。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儒家化过程导致寒食节发展的兴衰变化。  相似文献   

7.
相术学与明清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相、算命的习俗,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往往总是简单地斥之为封建迷信,而置之不问,这势必影响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本文就谈谈相术学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弃”字的形体解析为切入点,索探其造字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依据,剖析其构形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弃子习俗,并从文化视角索寻这一习俗发生、存在的主要因由。  相似文献   

9.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0.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玉器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等级观念、丧葬习俗等方面关系密切,是任何其他质料的器物所不能比拟的。玉器文化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新出文献的考察,试图揭示出一个被掩盖的尚情主义传统。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高度重视人类之心和情的尚情主义传统。这一尚情主义传统,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抒情言志说有着深层的关联。尚情主义以及抒情言志说等美学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风尚的重要转变,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开始逐渐走向审美自觉,审美的独立价值开始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和思想创新基地,中国古代书院长期受着封建王朝的控制和利用。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书院文化改造民众精神面貌、顺应王朝需求创设社会主流意识、建立舆论阵地介入国家政治斗争等方式,中国古代书院对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民间习俗、时事政治和教育行政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行政管理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日用家具的使用和演变,与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同礼节制度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并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着当时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公元五至六世纪,正是中国古代家具由发生期向发展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家具的发展与传统的席地起居的习俗逐渐被废弃相适应,出现家具的形体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敦煌莫高窟十六国至隋代洞窟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中,保留有许多有关家具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古人常托雁抒写离愁别绪、情爱相思、伤时感怀等情感,表达思乡怀归、忧国爱民的思想,体现中国的古代世风习俗。雁意象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重要意象,并在历代文学各类文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擂茶是中国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也是中国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通过对擂茶的起源、制作方法、药理作用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可以增强我们对客家人饮茶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尚黑审美传统,起源于原始黑色崇拜,把水墨运用和发展为一种绘画材料,也可以说是基于黑色崇拜的一种智慧性的发掘,此外还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水墨画的色彩审美有着尚黑的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意义。中国水墨画把原始本能的黑色上升为供欣赏品味的墨色艺术形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尚黑审美传统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8.
论阴阳五行说与服饰色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五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色彩观,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中国服饰具有深远影响,"五色"在统治阶层和百姓日常生活中有着严格的使用规范,这对于服装色彩的学习应用以及研究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诗经》中的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桑意象频频出现。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诗经》中所写的桑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植物,更是一种原型性的审美象征意象。这一意象的产生与先民对桑的生殖崇拜观念、古代社会的祭祀习俗及风俗习惯等有关,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紫色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中最敏感的符号。紫色在中国古代服色中由贱色跃升为贵色是一艰难的流变历程,这是紫色术身的高贵气质和制作成本之高及其在道教、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合力作用下的结果。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种主要思想的斗争与融合、统治阶级统治阮角被迫下移及人们色彩观的改变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