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搞好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充分明确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功能;二是全面把握法律基础课的与重点;三是大力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特别要改革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搞好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充分明确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功能;二是全面把握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与重点;三是大力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特别要改革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3.
寇伟 《成才之路》2013,(29):13-13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根据法律学科的特点,促进法律学科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法律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德育艺术技巧,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法律学科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的目的,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现行的法律基础课,既是一门法律基础课,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本文从论述法律对德育的辅助作用人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如何发挥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实现高职德育目标重要的必修课程,必须正确认识其在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性质和任务,确立以“崇德尚能”为目标、以主体性德育理念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实现阅读导引、案例导学、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导学型教学模式,并合理构筑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基础课”真正承担起德育教育主渠道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对此却认识不足,实践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并探讨了它的实现途径,旨在充分发挥该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张芬 《班主任》2007,(7):19-21
法律基础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迄今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自己的德育实践,对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改革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一。求真、求精、求新、求实、求严是突出法律基础课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法律基础课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功能,法律基础课教学在把握其特征、定位其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教学方法、内容、工具和手段进行创新和改进,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对此却认识不足,实践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并探讨了它的实现途径,旨在充发探该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是理念法,具有"教育宪法"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和教育再生会议大力推动,教育基本法得以全面修正和实施。新教育基本法脱离了旧法"教育中立"的基本精神,失去了旧法的"宪法"地位,成为单纯的政府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高职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任务.文章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基本思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及教学设计的内容组织与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如何深化《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必须以课程性质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找寻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相关的教学保障条件,充分发挥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全面推动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教育基本法》的修订与日本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全面修订《教育基本法》有其社会和政治背景,其目的在于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提高民族精神凝聚力及政治统合力,实现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目标。从《教育基本法》的修订内容可以看出它与当前日本教育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珏 《教育教学论坛》2020,(12):295-29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使其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包含了价值性和知识性两种属性。在“基础课”中,经常会出现重知识、轻价值的情况,影响了“基础课”价值引导功能的实现。从学理的角度看,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首先需要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厘清两者在“基础课”教学中所承担的不同任务,最后指出价值性如何发挥作用,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6.
"我的实习故事"是根据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设计的一项综合性实践课业,是对中职德育课程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该项课业通过实习故事承载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中职生完成"我的实习故事"的课业任务,以其实习实践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真实事件为载体,通过自主实践和同伴故事实现自主教育和同伴教育,丰富和拓展德育课程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7.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去年颁布的《高校自治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通过对德国当今高等教育与科研的现状梳理及其相关政策的分析,对此法进行深入解读.作者认为,高校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即学术共同体,其自治的特殊性以联邦德国《基本法》所规制的"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为表征.上述三大自由是高校成员社会化的根本要素.任何以牺牲这些要素的高校自治诉求最终只能是一场泡影.  相似文献   

19.
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渊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必然行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法通则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法律化,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道德平衡的原则,多方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原则。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增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奈件下的道德调控力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大范围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