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由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施荣华教授著的《文艺批评论丛》一书 ,已于 2 0 0 2年 3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文艺批评论丛》 ,是施荣华教授近 1 0年文艺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它以现代美学的眼光和审美的角度 ,谈古论今 ,充分挖掘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美学内蕴和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全书分为“文论篇”与“批评篇”两部分。在“文论篇”中 ,主要探讨与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诗歌艺术、理论和小说评点艺术。在“批评篇”中 ,主要研究了当代动物小说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闻一多的新诗艺术观以及云南儿童文…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作为一剂医治中国文论"失语症"的良药被广泛的热议与研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牵涉到"如何转换?","怎样转换?"的问题。在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给我们提供将古代文论转化为现代批评话语的方式: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当代学者提出了古今对话的策略,使古代文论通过古今对话、现代阐释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巨著 ,早已为文论家们所钻研 ,成果繁多。但其中文体论部分却未受到人们注意。不能忽视的是 ,《文心雕龙》里面 ,从“祝盟第十”到“书记第二十五”重在论述应用文体。而铭箴、诔碑、哀吊等等则是对古代公文文体的专门论述。刘勰的公文论自始至终贯穿着儒家审美精神 ,也充盈着文体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意境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理论,文学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作为抒情文学的主要形式,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富有意境的作品。本文以童庆炳主编的《文艺理论教程》的文学意境理论为依据,以稼轩词为例来分析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朝元,男,广西荔浦县人。1993年6月获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并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6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相继在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社、中文系、学报编辑部工作,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公开发表的论著有《现代美学原理》(合著)、《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合著)、《莫扎特传》(译著)、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许结 《天中学刊》2013,28(3):78-87
中国古代文体经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的文体批评理论体系。近现代的文化变革对旧体文学的扬弃与文化复归对旧体文学的保持,显现为中国古代文体的断裂与承续。中国古代文体至今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应该以贯通古今的文学史的视野看待中国传统文体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缉熙,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34年生于江苏宜兴县。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徐缉熙长期从事文艺学、马列文论、美学和《红楼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开设“文学概论”、“红楼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学”、“中国古代美学”、“马列文论研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杂志社近来约我谈谈文学教育的问题。坦白地说。我虽然治学有年,但对此问题并没有多少独到的看法。一直以来,我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研究,同时在易学、建筑文化等领域也花了不少精力。关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我主要是从文化哲学角度来考察该领域的历时性、共时性问题,如原始巫文化、原始宗教、易学、甲骨文等与审美问题,这与当前其他中国美学研究者可能有些不同。  相似文献   

11.
学者风采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F0002-F0002
李国春,1962年生,湖南郴州人。1985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1988年至1990年进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学位班,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晋升教授。现任湖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郴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国春教授自1985年起从事美学、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艺术概论》、《文学概论》、《关学原理》、《马列文论》、《古代文论》等课程。2003年以来在《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文学研究》、《江汉论坛》、《求索》、《武汉…  相似文献   

12.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3.
“品味”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邓新华关键词古代文论;品味;审美心理;过程;特征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在研究读者艺术接受活动时,曾概括出多种接受模式,如水平接受、垂直接受、个体接受、群体接受等等。中国古典美学对接受方式的探讨尽管还没有达到象西方接受美学那样严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师大中文系审美文化研究室主任孙铭有教授主编的《文艺理论研究丛书》,近日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计有八部学术专著:《马列文论新探》(孙铭有)、《中国古代文论概要》(秦德行硕士、王安庭副教授、全国著名学者徐中玉教授写序)、《中国古代诗话风格论》(张一平博士、副教授)、《西方小说形态论纲》(亢西民副教授)、《西方现代戏剧艺术论》(杨文华副教授)、《20世纪中国美学四家论稿》(张天曦博士、副教授)、《汉语美学》(王有亮硕士、讲师)、《电影语言现代化再认识》(裴亚莉博士)…  相似文献   

15.
近代学者王国维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与文学思想来剖析中国古典丈论,从而使中国文论步上了现代丈论的发展之路。本文旨在从其《红楼梦评论》中关于叔本华悲剧理论的运用与(认间词话》中对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改造与具体内涵的阐释来简要论述他的丈艺美学观,作为认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6.
张玉能,男,1943年8月出生于武汉市,祖籍江苏南京。1966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美学家蒋孔阳,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到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1994年评聘为教授,1999年任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1996-199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师从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奥托·安东尼亚·格拉夫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指导组组长。主要著作有:《美学要义》《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西方文论思潮》《西方美学思潮》《西方美学通史》第4-5卷。主要译著有:《德国古典美学》《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美学文集》《席勒散文选》。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巴赫金诗学的核心——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的特点,探究巴赫金早期哲学美学与文学思想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巴赫金理论的价值立场。巴赫金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的特点包括:文化整体视野下的大文学观和参与性思维上的审美事件性;形而上学基础上的文学形式观;以他人范畴为核心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一书不落窠臼,创造性地从身体审美的角度切入,研究新感觉派的文学文本中对"身体"的书写,并将其上升到生命美学与生命意识层面,带领读者领略中国社会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期身体美学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一书代表了戚良德《文心雕龙》研究所达到的最新水平。该书以精粹见长,针对中国文论的"失语"现象,致力于中国文论的话语还原,从最基本的"文学"概念的剖析,到儒学视野下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整体还原,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国文论的话语重建,为古今文论的对接,为古代文论服务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中国古代文论有着自己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思辩的内在逻辑性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凭着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所作的见微知著的阐发,论题所及,包括了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乃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各个层次,造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对于古代文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个必不可少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古代文论体系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整体观照,探寻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