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贯"在现代汉语中表现出句法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形容词、属性词、副词等不同认识。这些差异实质上是"一贯"不同阶段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的积淀,"一贯"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及其动因和机制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历时角度考察"简直"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简直"由形容词性并列词语演变到语气副词,其中经历了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并存和竞争的阶段。"简直"语法功能由陈述到修饰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也是其逐渐凝固为一个词的词汇化过程和主观性意义增强的主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语素意义抽象化且有共性以及发生的重新分析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5.
"到家"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语法单位。《现代汉语词典》和部分学者将其定性为形容词和副词。本文从词的凝固性、韵律特点以及形容词特征三个方面对"到家"进行考察,发现"到家"并不符合词的特征。"到家"有向形容词和副词发展的趋势,但是至今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到家"的意义演变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精"是北方方言特有的一个程度副词,它由名词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精"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域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说"凡是"     
统括副词"凡是"由副词"凡"和词缀"是"构成.本文从历时角度分析了"凡"的语义演变和"是"的语法化过程.并从共时角度分析了"凡是"的句法功能和语用限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的确”一词为考察对象,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副词化过程,认为词义的主观化、句位的改变和分界消失是导致“的确”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分析了“的确”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在历时演化和共时平面上都体现了主观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到位"可分为述宾短语"到位1"、述宾式动词"到位2"、形容词"到位3"。先从共时平面分析三个不同的"到位"的语法特征;再从历时平面分析"到位"由短语到动词再到形容词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英语共时平面,granted有动词的过去式及过去分词、形容词及边缘虚词用法。从历时角度看,granted的用法由最初动词过去式逐步由实到虚演变为边缘虚词,是语法化的结果。隐喻、重新分析、主观性和主观化是granted语言演变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11.
“刚”是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它最初是形容词,到了唐代,“刚”分化出表时间意义的副词用法,这个用法在以后的演变过程中,继续保持副词的语法功能。本文针对“刚“的副词用法,把它的历时演变作一系统的描写。并结合描写对它语法化的诱发机制作解释。  相似文献   

12.
陶玲 《凯里学院学报》2011,29(4):113-115
"贼"一词在汉语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由动词演变为名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贼"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阈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副连兼类词兼具副词的修饰限制功能和连词的连接功能。从语法化视角出发,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分析副连兼类词的历史来源、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共时层面的副连兼类词来源于副词语法化为连词的历时演变,重新分析、语境吸收和保持原则是促进副连兼类词形成的三个机制,副连兼类词形成后,受到语法化、使用频率和同义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继续语法化和连词化停滞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语法史的视角下,探讨了“就是”词义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使用大量语料库的基础上,考察兼类词“就是”多种词性的共时表现及历时演变轨迹。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尽地解释了“就是”从先秦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语料历时演变特征,考察了“就是”共时平面的语义、语法表现。通过分析“就是”作为副、连、助兼类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展示“就是”从短语到助词整个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就是"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动词短语; 2.副词; 3.连词; 4.话语标记。从最初表强化判断的动词短语到话语标记,这是"就是"不断主观化的反映。首先从共时层面分析不同类别的"就是"大致演变轨迹及其主观化程度差异,认为"就是"在语义功能上经历了以下过程:强化判断—强调焦点—假设让步—话语标记。接着从历时角度讨论"就是"的语法化过程及机制,认为"就是"的语法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死"是汉语常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文中以"死"为例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死"的语法特点和使用现象,"死"字本义是生命殆尽,成语中的"死"大多保留了原义,现代汉语中"死"逐渐语法化,开始作为一个语素存在,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语素意义;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补语的成分,形式上表示为[(主语)+动词(或形容词)+死+(宾语)+了];在方言中也可表示昵称。运用共时的方法将汉语的"死"和英语中的"死"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指导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崭新"是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与之同构的还有像"崭晴""崭齐""崭劲"等词语,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崭"在古汉语中最初单独当作形容词来讲,但又经常与一些性质形容词组合,其语法地位发生了变化,由词衰退成为构词成分,词义也伴随着发生虚化,由表示具体的性状意义演变成表示抽象的程度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崭"已经不能单用,但还存在着"崭X"结构,这属于历时演变中的残留在共时平面的体现。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崭X"经历了由非词形式到词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来描述"崭X"的形成历程并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