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艳 《文学教育(上)》2009,(22):144-145
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小说叙事学理论出发,论析了当代作家苏童《罂粟之家》的叙事特征。这些特征是:多重叙述视角的并用与转换,蒙太奇手法结构小说,意象叠加的方式强化小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的先锋性有别于以往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在小说叙事的多重性上。苏童小说《罂粟之家》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作品。表现为:以平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故事的发展;站在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却又置身于故事之外,以种种客观的人和物将故事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精神分析学的"人格说"分析《罂粟之家》中"伊底"与"超我"的形象,发掘人物身上两种人格结构的交织与家族命运、历史进程的潜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娜拉出走"是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提出的女性解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从鲁迅《伤逝》、杨沫《青春之歌》与苏童《妻妾成群》三部作品看出,中国"娜拉出走"的主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轨迹,即从"恋爱至上主义"的流产到"革命至上主义"的皈依,再到"生存至上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借着2005年"重述神话"这一项目在全球的启动,苏童的《碧奴》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来了。苏童对自己的新作充满信心,一再强调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长篇小说"。《碧奴》到底是不是苏童最好的长篇小说呢?关于这个问题,读者和评论家众说纷纭。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是以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为素材的。他的《碧奴》是如何对孟姜女的传说进行再叙述的呢?本文就这些问题深入到苏童的文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精神分析学的“人格说”分析《罂粟之家》中“伊底”与“超我’’的形象,发掘人物身上两种人格结构的交织与家族命运、历史进程的潜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雀记》是一部经历过艰难探索后的蜕变性的作品,苏童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风格等方面都试图突破围"苏童式"的风格,但是作品的背景又回归到了大家熟悉的"香椿树街"。本文试图以苏童在《黄雀记》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以往小说中形成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探索苏童的《黄雀记》是转型后的回归还是真正的蜕变。  相似文献   

9.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玩偶之家》,了解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玩偶之家》表现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探讨《玩偶之家》作为"社会问题剧"的艺术影响。【预习任务】1.阅读《玩偶之家》的课文选段,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全剧。2.查阅资料,了解欧洲戏剧的发展历史以及易卜生创作的时代背景。3.收集相关文献,了解"社会问题剧"的概念及代表剧等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0.
<正>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是一部收视率与口碑双高的影视佳作。透过周莹传奇的经商经历,我们可以领略到她的经营之道,这对于我们教学"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内容具有启发意义。一、火烧罂粟田——讲道义,承担社会责任剧情:出于卖罂粟给药铺的初衷,周莹把五十亩麦田改为罂粟田;在目睹因抽大烟而家破人  相似文献   

11.
苏童,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以《米》《红粉》《妻妾成群》《碧奴》等作品蜚声文坛,他还有兴趣客串一把语文老师?有。在《扬子晚报》组织的一次"作家评参赛作文"的活动中,我们有幸看到了苏童对一组中学生作文的精彩点评。  相似文献   

12.
在《米》的创作中,苏童"第一次在作品中考虑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1]。《米》是作者浇灌的一朵"恶之花",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人格扭曲之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苏童《蛇为什么会飞》中"蛇"与欲望的异质同构关系入手,诠释了"蛇"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解构欲望肆虐的城市生存图景,以及城市人内心的隐秘和焦虑.同时,本文试图将苏童的书写置于传统和现代文本中"蛇"意象的欲望化象征内涵系统之中,质疑苏童缺乏超越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4.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苏童在《三盏灯》中有意淡化战争描写,突显出人的主体性,通过对"棺材""鸭子""三盏灯""渔船"等意象的象征性寻找,思考生存忧患、孤独焦虑、人性沦陷、灵魂漂泊等问题。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背景以及苏童的文学道路来看,《三盏灯》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文本立意和创作转型上都表现出一种"寻找"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16.
与苏童的早期作品相比,《黄雀记》在延续香椿树街成长主题的同时,叙事艺术上也出现了多处重要的变化。苏童淡化了之前小说一味"残酷"的主旨,将小说写作的重心转向与冷酷紧紧纠结在一起的温情与宽容。在小说时间的选择上,苏童把小说的时间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到20世纪末,这是苏童试图准确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的尝试。由于苏童对当下性的刻意追求,造成小说叙事时间的人为拉长,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显得平面和单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苏童小说个性标签的文学景观"香椿树街"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7.
《碧奴》是苏童沉寂许久的一部力作,它述说了关于一个女人千里寻夫的故事,一个持久、艰辛的历程,呈现一个女人柔韧、坚强的品格。《碧奴》中,对于"眼泪"的书写是苏童煞费苦心的一个环节,对"眼泪"的表现形式"哭泣",他作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描写,"眼泪"贯穿整个文本,赋予"眼泪"这一种人类感情表达方式以更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鬼魅叙事"为研究视角观照苏童的文学书写,为其相关研究打开了创新性的空间。基于对苏童新世纪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的研读,深入探析其文学意象建构的"鬼魅性"。并通过分析其鬼魅叙事中寓言与虚构等表意策略,探析其批判当下道德沦落与历史虚无化现状的现实指向,深刻地揭示出苏童文学叙事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名家简介】苏童,原名童中贵,当代著名作家,1963年生于江苏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1991年转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数百万字。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1934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的主将。  相似文献   

20.
作家声音     
正苏童称男性作家没有理由写不好女性苏童日前做客南京晓书馆,他告诉读者,疫情开始以后,已经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当教授的他一直待在南京的家里。"白天在院子里瞎忙,权当运动健身,晚上专心写小说,写一部写了多年的小说。"在与读者的聊天中,苏童说起当时的趣事。26岁那年,苏童发表《妻妾成群》,他说,被当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