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兰亭集序》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缘于"一、文字之难。《兰亭集序》是文言文,而且是非叙事性文言文,表达上又有诗化倾向,造成学生阅读困难;二、文章之难。《兰亭集序》是五十多岁的王羲之谈生死、悟人生之美文,其思想与十七八岁的少年学子有着相当的距离,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三、文学之难。文学贵在引人共鸣,但是‘时间紧迫’‘人生短暂’等因其常见而成为学生的标签化认识,造成学生感受困难。"1南浔中学张艳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更是丰富多彩文言文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就翻译实践而言,这无疑要求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将文言文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形式,完整的向全世界展示本文以林语堂所译"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为例,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寻觅中华典籍翻译之道。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备受世人尊崇,不仅是因为其书法艺术带给人龙腾虎跃、溪流瀑奔的视觉享受,而且这一文学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召。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俯仰"之态来仰观俯察宇宙人生,来感受山水人生之乐和世事生死之悲。  相似文献   

4.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5.
据传,《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亲笔写的序。原序共书写28行,324个字。序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之”的写法, 更是变化多端。《兰亭集序》成了王羲之书法中最好的珍品。  相似文献   

6.
每当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除解读文本内容之外,我总是喜欢向学生介绍其书法成就。这次讲王羲之,刚下课就有学生问,王羲之这么高的书法成就,他到底是跟哪位大师学的?  相似文献   

7.
山阴记(下)     
正/一/绍兴大街上载客的三轮车篷,大都写着广告词"书圣故里",王羲之《兰亭集序》也是好散文,乘酒意一挥而就,顾后且瞻前,惆怅而眷恋。一千六百年前,王羲之、谢安及其门徒友人凡四十一人雅集兰亭,流觞曲水,抒怀赋诗,辑成《兰亭集》。王羲之乘酒兴作序,一挥而就《兰亭集序》。我坐一辆三轮车去会稽山下的兰亭。有四十四名演员在扮演王谢及其门徒,着前人衣饰,仿前人姿态,在"之"字形的细微曲水边缘列座、流觞、赋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  相似文献   

8.
书帖特点 师:《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的优美散文,也是一幅标志着中国书法从筚路蓝缕走向艺术成熟的巅峰之作.书,心画也,字如其人,文字内容和书法作品之间存在怎样的契合?请同学们试比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两幅书法字帖,可以在笔画线条、字体姿态、字体大小、笔墨干枯、总体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9.
戴文锦 《考试周刊》2011,(18):60-60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两篇文章,不仅文言字词艰深,而且主题思想深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不好表述。作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三、四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列举教学中具体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质疑,学生的合作探究,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终于突破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代表作,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因此,又称为《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晋书·王羲之传》曾有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  相似文献   

11.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插图"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第127页),实际上并不是《兰亭集序》,而是《十七帖》里面的《足下今年政七十帖》.(此帖也收在南宋汇刻的丛帖《兰亭续帖》内,《兰亭续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关.)那么《兰亭集序》和《十七帖》是怎么回事呢?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不但文字优美,而且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一般作为文章来读题目便叫作《兰亭集序》.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则称《兰亭帖》(或《兰亭序帖》),也称《禊帖》."禊"是"修禊事也"的"禊",本字应读xì.《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修稧(禊)事"是  相似文献   

12.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二文在许多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试图从抒情的角度作一比较。文学抒情是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所以作品  相似文献   

13.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入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激起了不少师生对《兰亭集序》学习的兴趣,更引发了希望了解王羲之与兰亭的愿望。笔者长期生活、工作在绍兴,借着近水得月之便,来介绍一下王羲之与兰亭。  相似文献   

15.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主持编选《文选》时,为何没有选收王羲之《兰亭集序》?这一疑问,是令人费解的。在萧统眼里,《兰亭集序》算不算文学作品?萧统之所以不将其选入,应该有自己的理由。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或许能为解读和欣赏《兰亭集序》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何姣姣 《文教资料》2009,(30):49-49,238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本文在讨论归化与异化的优缺点之后,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译文为例,着重分析了异化这种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20,(1):64-74
宋代诗人在诗中多写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把文士的聚会多比喻为兰亭雅集,常化用序中的意象,思考序中表现的生死感伤情绪,批评萧统编选《文选》不选此序,还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真迹的流传,《兰亭集序》的摹本和刻本,以及对《兰亭集序》书艺的评价。由于《兰亭集序》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书法价值,其摹本、刻本在宋代广泛流传,文人士大夫也广为阅读、摹写,加之宋代诗人的人文修养深厚,作诗爱写书籍、字画、书斋以及士人生活题材,作为法书的《兰亭集序》就经常写入诗中。宋代诗人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拓宽了宋诗的题材,丰富了宋诗的人文意象,并体现了宋人"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兰亭集序》是一篇整体难度比较大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思维障碍和认知问题,这主要源自于该篇课文的文字之难和思想之难。教师在《兰亭集序》的讲解过程中,应该从学情出发深入解读文言文本,引导学生精确把握该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切实把握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来理解和认知文章。  相似文献   

19.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的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不仅具有颇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也有着文学与哲学的价值。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胸襟阔大,主题深刻,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习》2006,(3):27-27
行书作品流行中国,古往今来,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名的,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各种书体都有很高成就,夙有“书圣”的盛誉。特别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更是世代受到推崇。王羲之51岁的那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旧历三月初三日,他和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举行集会,却邪除灾,宴饮赋诗,酒杯沿溪水漂到谁的面前,如果诗未作成,就要罚酒,热闹非常。当时一共作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