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诞"指不合情理、毫无意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荒诞"方面成就斐然,卡夫卡、萨特、贝克特等是这一文学潮流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人的绝望和孤独、理想的虚无、存在的荒谬等方面,具有深刻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荒诞派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出现危机而反思"存在"的结果,它具有批判、揭露、救赎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创作有着巨大的艺术张力 ,这来自于其关注现代西方人精神生活的思想内涵。卡夫卡的艺术张力具有独特的结构 ,他将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状况“图像”化为悖谬的逻辑关系 ,浓缩成现代寓言 ,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其艺术张力朝着未来不断地绵延下去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一生经历了种种无法克服的荒诞体验,他的主要作品都表现了人在异化世界里的荒诞感。卡夫卡发现,现代人普遍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们被各种异己力量所驱使,试图去达到某种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生命是孤独的,生存是粘滞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劳的,荒诞的存在最终导致人的变形乃至毁灭。荒诞之于卡夫卡,首先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艺术化的领悟。卡夫卡的荒诞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既关乎作品内容,又是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卡夫卡运用梦幻笔法和寓言模式,通过悖谬的情节逻辑和怪诞的艺术构思,形象地演绎出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境况,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本质。  相似文献   

4.
黄娜 《文教资料》2010,(23):26-27
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一直是评论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卡夫卡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孤独、抑郁、困惑、徘徊、虚无和荒诞是他的主要艺术风格。《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些艺术特点。小说中的K经历了人生的荒诞,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荒诞的现实中,卡夫卡表现的不是绝望而是在绝望之中追寻希望的勇气,本文从分析荒诞入手研究卡夫卡,去探寻主人公在绝境中挣扎与奋起的勇气,这一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绝望的勇气,可以说是卡夫卡作品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谱写的一曲哀歌,苍凉而悲壮。细读《变形记》,从故事的结构、语言的描写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荒诞艺术背后,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生活体悟。《变形记》作为荒诞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荒诞”指不合情理、毫无意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荒诞”方面成就斐然,卡夫卡、萨特、贝克特等是这一文学潮流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人的绝望和孤独、理想的虚无、存在的荒谬等方面,具有深刻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荒诞派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出现危机而反思“存在”的结果,它具有批判、揭露、救赎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小说往往通过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的作品素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段来表现世界的荒诞性而著称,文章从古希腊诡辩家芝诺的物体运动的著名论断入手,通过分析这一论断在卡夫卡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因此所形成的目的对过程的"逃离",和因这种"逃离"意识引发的遗忘与重复的存在,得出了生活本身就是对人的异化这一结论,从而在某一方面阐释了构筑卡夫卡世界荒诞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兰兹·卡夫卡的创作一直是值得评论家研究的对象,孤独、阴郁、困惑、虚无、荒诞等等是卡夫卡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艺术风格.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城堡》最具代表性地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城堡"和"K"都成为了抽象的符号化的象征,代表着"现代人的困境",是卡夫卡将现实和理想连接在一起时探索出的艺术境界.本文将虚无和荒诞作为研究卡夫卡的切入点,去发现此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生境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而将这两大境界结合在一起时,卡夫卡小说所带有的预言性特点就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上、美学上的卡夫卡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已有的对卡夫卡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作品的"异化"主题上,本文拟从艺术形式的创新上,把卡夫卡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比较,从而分析卡夫卡小说中显示出的巨大创新:其一,在叙事重心和艺术视野上的转向,由公众化转向私人性;其二,叙事艺术手段的革新,多用隐喻和象征;其三,具体到操作层面,人物是非典型和反主角的,情节是细节真实和整体荒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这位西方艺术的怪胎和探险家,以他“疯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的常人世界。他一生都坚持着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冷眼审视人的真实生存境况。他活着就是为了求证人生的真实境况,求证生命的真正形式和意义。站在这种理解的基点上,本文论述了卡夫卡度其荒诞感。  相似文献   

12.
侯朝峰 《考试周刊》2008,(16):171-172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痛苦和危机感,诉求人类自然人性的复归和对人生真理的孜孜追求,显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变形记》的研究和评论,众多观点的核心是异化、荒诞,而笔者认为,《变形记》独特的魅力在于小说对人的异化进行了"错接"式的文学想象。"错接"是其表达异化主题的艺术方式,而其荒诞感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与此。在这部经典名篇中,卡夫卡以超拔的想象织成了一张灵与肉的"错接"图景,图景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拷问,构思新颖独特,极富审美趣味。本文拟从"错接"切入,对这篇名作进行一番艺术探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欧洲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卡夫卡创造出一种把荒诞无稽的情节与绝对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手法,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现实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反映出精神危机时代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诚惶诚恐的痛苦体验,使其作品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荒诞与惶恐”情结.卡夫卡通过它去再现生活,站在生命本体的立场之上,思考人类的处境与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在“荒诞与惶恐”背后透露出他直面现实之后所作出的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理性追求,进而让自己的作品承载起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残雪对卡夫卡纯艺术层面上的解读,既打开了一条进入卡夫卡城堡的道路,也提供了一种理解残雪的可能的方式。卡夫卡之于残雪,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心灵上的相通。在卡夫卡的荒诞和残雪的梦魇背后,是两位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与存在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作品<城堡>是卡夫卡晚年的代表作,是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长篇小说,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和艺术的追求.该作品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就从表现主义中的荒诞与真实两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卡夫卡运用独特的笔法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荒诞离奇而又冷酷真实的世界。本文试从城堡机制的荒诞性、艺术思考的真实性来解读《城堡》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8.
对卡夫卡其人其作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意在以卡夫卡的生平身世、民族情感和个性品质三个方面为出发点,捕捉其作品三大情结的深层含义,充分认知卡夫卡对荒诞悖谬的西方世界的深切体会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分析得出卡夫卡的"惧父情结"是《城堡》中"父子"关系选材的个人因素,同时又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了卡夫卡作为一个处于时代混乱荒诞社会的作家,站在人类共同心理的社会高度去创作。因此"父子冲突"集体无意识又构成《城堡》中"父子"关系选材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城堡》负载着作家的个体人格内涵和社会化内涵,在这一本中作通过对环境、人物和语言等的艺术处理,真实细节与荒诞框架的巧妙结合,运用幽默、讥讽的语言,以及重复性的叙事结构构成了《城堡》独有的艺术特征。而在这些艺术特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化隐言。笔认为,《城堡》是卡夫卡的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化,折射出其所生存时代的社会化心理,是人们于“上帝死了”之后的一种困惑和焦虑的字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