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里设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启用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实行推行国语的政策,小学的“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应接近群众的实际语言。中学仍称为“国文”,侧重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正>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化领域掀起白话文运动,文学语体发生了转型,精英的文言文逐步被大众的白话文所替代。在文化思潮冲击下,当时的国语教学乃至国文教学纷纷淡化文言文,转向语体文。特别是小学教科书,以白话文居多,教材选文的风格日趋单一化。为了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我校的"大教材"拓展力求  相似文献   

3.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将中小学国文教育推向了现代转型的轨道。此间,最富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莫过于1920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改"国文"为"国语"。当时教育部训令全国各  相似文献   

4.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教授历代古文的科目是本国课程,当时称其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国文课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小学里,"国文"改设为"国语"课程,教材选用的内容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民国白话文教科书功不可没。它不仅从制度上确立了白话这一话语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合法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奠定了白话的话语"霸权"地位,作为传播现代白话文的重要工具,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加快了国语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国语的传播范围,而且也逐步规范了国语。  相似文献   

6.
“语文”一词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我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称之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根本改革,大约要上溯到本世纪初,从清末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志,在学制上,是罢科举,语文单独设科;在教学内容上,是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1903年,清廷颁布《考务纲要》,语文单独设科。1905年,清廷下谕废除科举。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全部采用白话。随后,白话文也逐步进入了中学的国文教材。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三、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方法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法,这种说法看似自相矛盾,实际则不然。自从1920年教育部下令将初等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国语教学的声音一时间响彻全国,但这并非意味着小学国文教学的终止。虽然教育部的法令频频下发,报刊也极力宣传,然而小学文言文教学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方面,有些学校继续使用多年前的国文教科书,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华书局的《新式国文教科书》等,与这些文言教科书配套的教案或教授法也继续印刷发行,但是,与这些教科书配套的、…  相似文献   

9.
国语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确立的。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具有一体性。五四新文学运动建立起来的白话文是最好的语言,具有现代思想品质和工具品质,它和清末各种白话文以及中国古代白话具有质的区别。五四之前的白话文不能作为"国语",因为它不构成语言体系,也没有达到"国语"的标准。五四之后各种势力都曾尝试语言变革,提出了各种理论,并有相应的实践,但都没有动摇国语,根本原因是没有产生新的更优秀的文学语言作为支撑,中国近百年来文学语言没有根本变化,现代汉语一直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规范。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从经学到单独设科的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到1949年革命语境中的"语文"、再到言语(语感)教学的种种变化,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目的从侧重"思想教育"向侧重"言语能力培养"的变化,思想教育也从语文教学目的变为附带功能.这种变化所具有的曲折过程,是与文化现代化变迁的曲折历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学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探讨,研究语文教学的论文如雨后春笋,秀蔚丛生.仅据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卷末开列的"国文教学参考论文选目",10余年便达180余篇.同时,一批语文教学理论专著也相继问世.据查,2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专著便有1921年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正>民国时期,正是西式学校取代私塾、学堂,现代教育兴起,白话文开始普及和推广的时期。所谓白话文,又称"语体文",就是让书面语言向日常口语靠拢,所以白话文的推广,是让文化从贵族走向平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需要。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从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中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  相似文献   

14.
一"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从历史的角度看,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名称。最初的"大一国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带来了白话文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在现在小学教育里的生存岌岌可危,许多人鼓吹"文言文无用论",认为有白话文的存在便可废除文言文。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嗤之以鼻的。文言文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瑰宝,它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挖掘文言文这个传统文化宝藏,当然也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接触并学习文言文显然十分必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巩固和提高小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水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可是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即文章,也指书面语言:"言"即写、表述.那么,顾名思义,"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新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1900-1925)的国文国语课程知识以文法知识为核心,其知识选择与建构源于《马氏文通》,课程知识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这一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在进行课程知识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文法知识的研究,并成为当时文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文国语教学领域,文法知识建构的初衷是帮助学生"会通"、"析文"和"作文",但当语言学发育成熟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才影响到语文教学,获得语言知识也成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渐渐背离了"会通"、"析文"的方法性点拨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的名称,从最初的群名到"国文",到改"国文"为"国语",到部分恢复为"国文",到改"国文"和"国语"为"语文",到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最后完全恢复为"语文"。其正名的过程,是一个论争的过程,反映出人们对其本质的不同认识。今天,之所以其他名称无法取代"语文"而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是因为"语文"已成为一个能揭示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的"概念",而其它名称只能是揭示其某一属性的"名称"。  相似文献   

20.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国家意识抬头,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文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