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知识点概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内容要点的分析要总览全文,不能拘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一些枝节的内容扯进去。对要点的归纳,要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更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测试角度]一是考查考生处理文中显现出来的概括信心和依据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能否有善于利用文章的“窗口”即文章的关键词、句、段去归纳内容要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段落和层次     
阅读一篇文章,要明确它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就必须弄清楚它的段落和层次。段落,是根据文章内容划分的部分,它和文章的结构有关。要分清段落,才能懂得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段落根据文体结构的需要,分成自然段和段层。几个句子或几个句群组成一个自然段(句群大于句子小于自然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几个自然段组成一个段层(有的称为意义段),表达一层完整的意思。有的段落,为了表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由段构成的,段是文章的基本单位。一篇文章有若干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都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支配。段的组织也和篇相似。除了个别有特殊作用的段(如过渡段),大多数段也都有一个中心意思,段里的每句话或每个句组,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来发挥。读懂一段话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怎样才能读懂一段话呢?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上下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4.
词句分析     
〔考纲要求〕 (1)要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了解字词的音义,语句的意义、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修辞方法、段落大意。 (2)要领会文章的深层意义。通过字面意思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事实材料的内在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和意图,分析和评价文章的社会意义。 (3)要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怎样立意,怎样取材,怎样谋篇布局,语言有什么特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初期,人们在提倡白话文之后便开始把段落当作“大于句的完全意义的单位”,并且指出:“每段应有而且只有一个中心思想”(陈望道:《作文法讲义》)。这就奠定了传统语文理论中的“篇是由段构成的,段是构成篇的基本单位”,“段与段之间意思要连贯”,“句与句或者句组与句组之间,意思要连贯”(张志公:《现代汉语》)的基础。于是,“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刘锡庆《写作通论》),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础”,“章法”就是构段的方法(李景隆:《作文法概  相似文献   

6.
一、考纲要求概述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个方面,着重考查考生阅读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对语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要求是:1、要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了解句和句之间的关系,了解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修辞方法。2、要领会文章的深层意义。通过文章字面的意思,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事实材料的内在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和意图,从整体上对文章作出评价。3、要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文章怎样立  相似文献   

7.
缩句扩句是句子训练,主要在中年级进行。缩句,知道一句话主要的意思,体会什么是完整的句子,训练思维的概括性。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项训练着重在段、篇中进行,如概括段落大意,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等。在句的训练中也有体现,就是缩句。如“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缩为“大尾巴翘着”,就是排除了句子次要部分的概括。扩句,学习如何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训练思维的具体性。这项训练,从低年级补充词语开始培  相似文献   

8.
概括段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摘句法。文章段落里有些句子高度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比如说总述句、中心句、过渡句等。概括段意时,可以直接摘抄下来,或稍加修改后作段意。归并法。有些自然段可划分为几层意思,而且层与层之间是并列关系,意义段也是如此,由几个并列的自然段组成。那么我们概括段意时,就可以先概括每层的意思,然后把层意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一整段的意思。取舍法。有些段落结构是因果式或顺承式的,概括段意时,可以先理清层次,然后采用取果舍因或取主舍次的办法。概括法。有的文章内容结构比…  相似文献   

9.
归纳段意应由易到难分步训练广东省丰顺县教育局杨绍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七册第五单元起学习归纳段落大意。阅读一篇文章并给文章划分段落,准确归纳出每段的大意,可以进一步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高年级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前后句不连贯,段与段之间衔接不紧。”这是老师给一些同学的习作写的评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这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没有注意过渡。文章的过渡好像桥梁一样,它可以把不同的意思巧妙而紧密地连接起来,让阅读的人能够顺利地从一层意思转入到另一层意思,不至于让人感到突然和跳跃。那么,作文中哪些地方需要过渡?怎样过渡呢?一、文章的内容在时间、地点等方面发生变化,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或上下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变化较大,就可以利用过渡句来进行过渡。如《颐和园》一课,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是: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是…  相似文献   

11.
阅读部分     
1.分清自然段中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懂得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2.掌握组句成段的一般规律,正确划分段内层次,归纳层意、段意。3.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顺序合理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的内容通常有很多,但其核心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从题目设计  相似文献   

13.
给一段话划分层次,首先应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确定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结构来分析层次。常见的按结构类型分层方法有以下几种(在指导分析时,不应强调名词术语)。 1.按总分关系分层。有的段的内容是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意思构成,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对属于总分关系的段,要把它分成“总”和“分”这两层。请看下面这段话: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写文章时,总要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个内容向另外一个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要用一些词、句串联起来,这就是过渡。过渡就像一座桥,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过渡的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的不好,读者就会觉得文套生硬、别扭。那么,怎样才能够搞好文章的过渡呢?  相似文献   

15.
<正>过渡,就是指文章内容前后衔接,即由前一层意思自然地引出后一层意思,中间没有断层或跳跃。如果文章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纽带,就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有结构残缺之嫌。一般来说,文章的这些部位都要有过渡: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  相似文献   

16.
所谓“重点句段”,从文章的角度,一般是指能集中体现文章中心思想,体现文章艺术特色的句段。从教学的角度,也有的老师把便于教学的句段作为“重点”,以此为“突破口”来安排整个教学。不论怎么定义,作为“重点句段”,在我们教研和教学过程中,它应该有很重要的地位。一、重点句段教学与整体教学一般的阅读过程,是由整体感知→局部解剖→整体把握这样三个步骤构成的,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就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了解文章的文体、背景、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中心思想,再对文章的关键词句、重点句段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理解,最后是总结,对文章的…  相似文献   

17.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五年制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开始。教师的教学,要从中年级以句和段的训练为重点转到高年级以篇的训练为重点上来,贯彻大纲对高年级篇章教学提出的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关系,并逐步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词句和段落,抓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谈篇章结构     
一告诉人家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总得把意思一层一层说出来。写成文章,一个完整的逻辑意思我们称它为一“段”;各段合起来,我们称它为一篇。一篇文章,从篇章结构说,起码的要求是:中心思想明确,全文条理清楚,开头和结尾有力量。下面,就谈谈这几方面的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贯穿在全文之中,研究篇章结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高小语文第一册“前进人民公社访问记”一课,全文共分五段。第一  相似文献   

19.
段落     
一、能力要求  1认识自然段,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懂得凡是几个自然段合起来讲一个意思时,便成为一个意义段。  3能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能分析每个段落内部的层次,概括每层意思。  4了解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能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具有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5能听懂一段话,把握住内容要点,体会思想感情。  6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有关段落;清楚明白而有条理地说一段话,并把它写下来。  二、能力检测  (一)将下面三组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用序号标…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读段,要一句一句地读,把一句一句的话分得清清楚楚,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要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读到一层意思停下来想一想,一层层意思读下去。读完了,回过头来,想想整个段写什么。这就是从具体到概括的思维流程。这个阶段,既要理解具体词句,读懂每句话,又要重视引导学生概括,概括句意,了解句间联系,概括每一层意思,每一段意思。如人教版第五册<美丽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