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先秦儒家以"人"的伦理教化为目的,初步构建了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诗教理论体系,其中的文艺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和谐伦理意味。儒家和谐伦理是儒家诗教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文艺思想观念的审美呈现,其伦理内涵由五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构成:"畅神"、"比德"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温柔敦厚"、"知言养气"以求人与自身的和谐;"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乐教化"、"以礼别异"以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以求文与质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理学派作为宋学的一个派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既是它的文道观。由被称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始,到程颐的"作文害道"偏执发展,再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平和心态提出的"道文合一""道不离文""文道并重"终,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理学家求同存异的文道观。然而,其消极影响与积极贡献同样并存。由此我们反思其弊端,借鉴其成果,为以后文学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诗教是中国上古时代礼乐制度的产物,最初它包含在乐教之中.自春秋战国之际礼乐崩坏之后,诗教才因其具有<诗三百>文本载体而获得比乐教更为突出的地位.诗教在西周春秋时期本为全社会的文化共识,进入战国以后才变为儒家的专利.诗教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从<书>、<礼>、<易>、<春秋>之学中受益,而且从诸子百家之学吸取了丰富的学术营养.先秦两汉儒家诗教观的生成,可以从<诗三百>文本解释和诗教思想理论建设两个层次去探讨.  相似文献   

5.
岳淑珍 《天中学刊》2009,24(4):87-90
明代中期,理学与心学共同作用于文坛的现象在词学理论方面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人们一方面承接明代初期评词的惯性,用儒家诗教评判词体,另一方面,词学观念中的"主情说"在此期已初露锋芒.在两种理论作用下的词学评论所显现出的矛盾心态,在明代中期的词体体性论中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6.
由汉儒建立起来的儒家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诗学体系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即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审美情感的理论剔除了功利主义的教化论,对"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传统理论作了新的阐发,以道佛释儒亦为其较突出的理论模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8.
试论朱熹的文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在其理气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合一"的文道观.他主张文与道是不可分割的,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来.但他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道比文更为重要,道是决定的因素.他的这一主张给予文学以一定的地位,从而完善并修正了此前理学家的文道观,显得更为通达和精致;但他过于偏重道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把伦理道德作为评价文章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这表明了朱熹的文道观仍然是一种理学家的文道观.这一文道观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限制了朱熹自身的文学成就.尽管如此,朱熹仍然是理学家中成就最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强调"道"的本源作用,以重构道统文学的统治地位为矢的.宋初复兴儒学的"道统"运动,扛着尊韩之旗帜,旨在摒除晚唐五代柔弱浮靡诗风的流弊,强调为文的经世致用的教化功能.在"文"与"道"之关系上,突出"义理"、"心性"的探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忽略"文"的作用,矫枉过正,其理论渐趋沦为枯淡乏味的说教.苏轼脱离道统文学观之桎梏,认为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其"因文求道"论是对道统文学观的反拨与矫正,使文学回归于个性化创作道路.苏轼对文学的个性化认识具有突破儒家狭隘范围的意义,对于引导宋诗的个性化回归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人"文"中去触摸。中学的作文指导不是大学的文学理论课.更不是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对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等不能"裸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之融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中,让学生去感触、感受和感悟。学生感触了,才能入骨;感受了,才能人心;感悟了,才能入脑。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未写过《写作方法》或《我的写作经验》之类的专论。为此,中学的作文指导不应走讲"经"说"法"之路.而应走"文""道"结合之路。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  相似文献   

11.
论苏轼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早在韩愈之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道观:一是重道轻文的儒家文道观,它所说的道只局限于儒家之道;另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它对道的理解不囿于儒家之见,指的是自然之道,并重视文的能动作用及其审美特点。到了宋代,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文艺的规律和审美特点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探索,贡献巨大,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在文学作品中成了"是非之地",成了风月之所,究其原因,因为中国园林在历史和自身营构中体现出的暧昧氛围,特别适合男女的传情放欲、幽会偷情,反映在文学中就成了诱情、诱欲的强烈符号.中国园林在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反动的一面,是和中国儒家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张黎呐 《天中学刊》2010,25(3):91-94
"隐"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作诗为文的文学手段."隐"不仅是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而且从古代政治、外交及私人领域中逐渐延展,上升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思维范式,并最终影响到国人审美习惯和文化接受心理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宋真宗《劝学诗》不仅是文学之诗,更是历史之诗、文化之诗、治道之诗.从治理视角对宋真宗《劝学诗》进行文化解读和价值重估,可以发现其试图回答读书一定要做官和读书一定能做官两个基本问题,从而能够了解儒家"学—政—道"的治道理路和"德性—权力—功利"的知识下行路线,尚贤选举与科举、文治秩序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则内蕴于其中.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的,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而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仅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度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儒家以"诗教"、"乐教"为凭借实施"艺术教育",培养君子人格的艺术精神,以期养成"圣贤气象".艺术精神的养成对个体的发展与完善意义重大,儒家"诗教"、"乐教"的艺术教育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与"道"作为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两个方面,一直是文学批评关注的重点。通过列举两宋理学中"文"与"道"关系的代表观点,并对其思想本质做了透彻的分析,意在指出理学文论中的文道关系所表现出的仍是一种道德哲学的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说,理学文论中的"文道之辩"是一种对文学本质予以否定的观点。因而,是不符合文学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的终极本原、文学作品的本原和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三个方面对刘勰的文学本原理论进行了阐述。刘勰文学本原理论的突出特征是把文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认为文本原于道,圣人借文显现道。作为道之文的“经”是文存在的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时代是个读图时代,文学最初的功能和地位正在让位给图像,以文学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的危机让当下的中国学界忙于为文学和理论寻找出路,"为诗辩护"由此而生.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学经典不仅作为审美的艺术而存在,更是伦理的、甚至宗教式的存在,其中更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崇高的信仰.文...  相似文献   

20.
欧阳玄文论是元中期文道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它建基于"文本于道"的文学本体论,并据此建立了"诗得乎性情"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和"深厚悠长之味溢出言表"的文学风格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鲜明地体现了欧阳玄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