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希腊人在波斯帝国发动的第三次希波战争中,因萨拉米斯海战的胜利而最终战胜波斯。作为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希腊的胜利为西方文明的独立发展赢得了必要的安全保障,从而形成了现今的东西方文明并立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社会、文化的转型。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历了两次文化转型.第一次文化转型发生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期间.它旨在革新封建主义的老传统文化,引进西方近代文明,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第二次文化转型是当前的改革开放,它旨在革新新传统文化,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实现由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所谓新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它有别于老传统文化,同时又承袭了其结构模式。第一次文化转型没有成功,第二次文化转型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毕其未竟之功。第…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搭乘西方列强所加给中国清政府的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传扬“基督福音”的过程中捆绑兜售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整个近代教会学校的形成过程既是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的主动攻击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儒家文明向基督文明反抗、屈服和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西方基督文明在近代中西文明博弈中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学习的范型.进而为推动整个儒家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4.
从 1 8 4 0年到 1 949年长江流域文明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物质文明到政治制度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线索。文明发展的动力 ,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近代文明转型的成功 ,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最终格局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把近代中国置于近代世界的时空范围内、置于近代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考察其历史进程时,我们就不难发现:贯穿整部中国近代史、联结近代中国几代人的向西方学习思潮,是鸦片战争后,从麻木状态中一次又一次惊醒过来的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为追求中国的近代化──独立、富强、民主、文明和统一,积极了解、学习和引进、吸收西方先进事物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进步思潮;在这股进步思潮发展进程中,孙中山先生比之他的前辈与同代人,无论在思想拓展还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其贡献都堪称为一座开创新时期的重大里程碑。孙中山…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思潮在福建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从早期西方教会学校“中国化”建筑到后来的“中国固有式”建筑创作,“民族形式”建筑思潮都在近代福建有较大传播与影响,并逐渐发生一些地域化的发展。其中,嘉庚建筑结合了地域特点融合外来建筑文化,自主地、自觉地进行文化创新,对于当前地域性建筑创作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封建文化的发达和综合国力的强盛,导致“夷夏之辨”和“中央大国”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认为华夏文明优越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这种自以为最为优越的文化在明清时期使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顽固地抵制西方先进文化,认为西方文明不过是一些令人不屑的雕虫小技,中华“泱泱大国,的圣典——孔盂之道才是万古不易、无往不克、教化万方的精髓,外国的文明师承中国。中国只能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西方文化,而断无向西方学习之理。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仍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的原则,在完全肯定和保护本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把社盒改革停留在器械、工艺的层面上,不主张使中国文化一步步地走向近代化。这种心态导致了自大和僵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直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相似文献   

9.
"和"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几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对于“和谐”的向往,但是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同时西方古代社会却发生了文化断裂,这进而造成发源于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的诸多先天不足,于是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危机。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文化的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中华乃至世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近现代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我国不乏仁人志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辜鸿铭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信仰、文明教化、义利观方面的比较,提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的中西文明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观点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要想把关于普世价值的问题真正推向"普世"的层面并从中获得具有"普世"意义的结论,必须就民族文化本身是否具有普世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普世价值是世界性公认的价值,是一种"过程论"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概括性最强的普遍性。民族文化本身具有普世价值。民族文化的普世价值主要通过三方面来体现:第一,作为一种特定的地方性知识的民族文化本身就体现着普世价值;第二,作为一种特定的活性机制的民族文化本身具有自在地向普遍性延展的倾向;第三,作为一种特定涵化实存的民族文化本身具有自为地接纳他者之特定因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先进文化论”继承了文化的人民性理念.更强调文化先进性.强调文化建设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主要任务,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的生产力,不断提高综舍国力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与我国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播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网络传播推动了我国民族文化形态的"数字化迁移"与重组,并为其精神层面注入了个性、平等的现代意识,促进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创新;网络传播为我国民族文化建立了世界视阈,使其在反观自身、提升民族特质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促进其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蒙古族学生的汉英翻译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在教学中应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因素的导入,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从文化角度对翻译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的能力。汉英翻译要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使用异化策略,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作为自20世纪以来不可抗拒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其"趋同性"力量不断入侵、同化甚至统摄着以"独特性"为本质的民族文化: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蔓延,实现了西部民族在"物质层面"的理想模态;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文化理念,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与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之间构成了难以消弭的体系障碍,导致了民族文化当下的生存困境。现代性语境下民族文化焦虑的存在,或导致民族作家价值选择疏离民族本位而倾向于现代性,或导致更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复苏而倾向于民族性,但试图寻求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深层的文化关联和价值共享,构建两者对话的可能与契机,则是他们探讨民族宗教信仰与族属文化命运生存图景的集体认知。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视角对当代“地域文化小说”的地域情结进行透视,既可发现小说与地域文化的不解之缘,更能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地域文化小说”的发展历程也镌刻出中国作家重新发现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魂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8.
As we approach the second decade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re is a renaissance of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 resurgence of interest and experimentation that begs for analysis and review. To that end, the League for Innov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proposed to conduct a national study on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using recipients of its Innovation of the Year award from 1999 through 2008 as a data set. With funding from MetLife Foundation, researchers examined these innovations and explored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inners of these awards. In September 2009, a survey created by the researchers with assistance from a focus group—field-tested on a sample of winners not included in the project and vetted by a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was distributed electronically to the 400 award winners; 117 respondents returned surveys for a return rate of 29%. In addition to the survey, more than 40 of the award winner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interview questions created by the researchers and vetted by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The full report and all project findings can be accessed at www.league.org/natureofinnov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from this national study on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ulture that support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the role of leaders in shaping that culture are featured in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19.
鲁迅文化方向是在本世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反复被证明过的命题。其在新时代的内涵为:破“恶声”论,创新求变,是中国现代文化革新的精神路向;强调“立人”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化生成变革的基本立足点;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是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与行动指针。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评判态度,一是乐观论,一是悲观论.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历来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也具有超稳固的规约性,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临危不惧,在全球化的世界交流中,才能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中华民族文化也才能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