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在正在上课的课堂上死了,而且就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让人难以想象。“杨不管”事件发生后,立刻引起了公愤。笔者认为,仅仅谴责“杨不管”是不够的,该事件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杨不管”事件发生后,社会议论纷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一事件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鲁迅和他的《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3.
鲁人 《师道》2008,(9):24-24
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余波未息,安徽又发生两名学生课上打架致一人死亡的恶性事件,而当节任课的杨老师则因未采取任何制止措施,被称为“杨不管”。“杨不管”老师收入应不高,但因为自己面对课堂上学生打架的不作为,为死亡学生赔偿了十万巨款,代价不可谓不高。  相似文献   

4.
察己今 《教育》2008,(8):5-5
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敛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足继续卜课直至下课。杨某因此被称为“杨不管”,他足否负有责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比“范跑跑”更为恶劣。  相似文献   

5.
几月前,安徽省一所农村中学的一起事件,在网上被炒的沸沸扬扬。事件的过程很简单,两学生在上课时吵打,正在上课的杨老师制止后继续上课。不久,其中一名学生觉得身体不舒服,随后,这个学生被其他学生送进医院,杨老师继续上课。不幸的是,这名学生在医院没有被抢救过来而死亡。这样,这位该中学唯一一位高级教师,平时学生家长口碑很好的老师,便成了“杨不管”。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课堂上打架,授课教师杨某某却当起了“看客”。一个年仅14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教师眼皮底下陨落了,读来令人后背生凉,在课堂上,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同时还是课堂秩序维护者。“杨不管”任凭风浪起,稳站三尺讲台当“看客”,这是极端不负责任、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典型的“不管”校长。在很多时候对很多问题,我都“熟视无睹”或“反应迟钝”。有时该说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有时该严厉的,却微笑了……  相似文献   

8.
方也 《中学生天地》2009,(11):62-63
为什么不是“不管四八三十二”,或者“不管二六一十二”?关于这个俗语的来历,有说语出《警世通言》的,有说跟战国苏秦有关的,还有说来自民间故事的……总之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从科学角度而言,“三”和“七”的确是两个奇妙的数字。  相似文献   

9.
“不管”思想是张楚廷重要的学校管理思想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的心理需求,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不管”成为最有效的管理,其基本原则是对人的信任与尊重,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不管”思想对当前的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班级工作是“管还是不管”;如何“管”,又如何“不管”呢?围绕这个问题,我班主任工作当中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现在,我想就班级管理过程中何时要加强管理、何事要重点管理、何时何事可以放手不管等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与“不管”是两个常用的关联词,仅一字之差,稍有不慎,就会用错。例如今年的初中语文第六册108页有这样一句:“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这句中前一个“尽管”用得正确,而后一个“尽管”则用错了,须  相似文献   

12.
连词“不管”和“尽管”很容易相混。从字面上看,它们有些相似;从作用上说,它们完全不同。“不管”相当于“不论”,用于无条件句的前一分句,表示不受各种可能有的情况的限制,为后一分句归总某种结果做准备;它跟后边分句里的“都、总”之类相呼应,构成“不管(不论)……都”的格式。“尽管”相当于“虽然”,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先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一九三五年在《且介亭杂文》的《序言》中写道:“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对于这一段文字,一般都理解为鲁迅先生为杂文这种文体下了一个很广泛的定义;对其中“不管文体”四个字,则理解为杂文的写作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文体限制,既可写抒情杂文、叙事杂文,又可以写政论、短评、书信、随笔、序跋、讲演、寓言、传记、日记、悼文、问答、速写等体式的杂文。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吴兴平 《江苏教育》2006,(6A):18-19
校长管理学校,不像机关官员的行政管理那样层级森严、程序严谨,也不像企业老总的经营管理那样运筹帷幄、精打细算。校长管理学校的终极目标不是完成指标任务,也不是批量生产标准件,而是育人。育人,是校长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的人,主要是指教师、学生。作为被管理,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凡是知书达理之人,他们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管”;同时,他们又是学校的主人,也是管理,既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又要进行自我管理,他们应该在“不管”的状态下自觉、自由、自主地成长。育人,不是靠权威而是靠智慧。作为校长,存“管”与“不管”之间的开阔地上,  相似文献   

15.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可以表示无条件。即表示某种事情在任何条件下结果和结论都是如此,后面也常有“也、都”等副词相呼应。例如:1、他无论做什么事,都十分认真。2、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也要克  相似文献   

16.
张楚廷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当代校长教育家,其“神管形不管”学校管理思想匠心独运,充满智慧,在其长达30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目标管理、民主管理与法规管理的“三大管理”原则中,即“运用目标进行管理,按照民主的原则进行管理,应用法规的手段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全校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寓“管”于“不管”之中.  相似文献   

17.
雷娟 《课外阅读》2011,(8):101-102
自陈冠希版“艳照门”来,各地竞相出现了各种的版本的“艳照门”。本文主是从“门”类词的来源及内涵延伸,分析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门事件”,研究“门事件”背后的心态,揭示出看客的窥私欲、好奇心,中国网络传播的规范化,中国性教育和性德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张军鹏,你有没有胆量?”同学杨一弘拍拍张军鹏的肩膀,挑衅地冲他抬高下巴。“哼!”张军鹏冷冷地回应了一个字,猛地反转身,紧紧抓住了杨一弘的手,痛得杨一弘哇哇大叫“,我看,你还是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胆量吧!”“好,好!”杨一弘背后的楚云翔和刘念恒拍手叫好。“好了,好了。”楚  相似文献   

19.
一八五六年的“天京事件”是太平天国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多年来,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同志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大量论著,笔者颇受教益。但对这一事件的性质,还感到值得商榷,现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就正于同志们。(一)“天京事件”起因于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矛盾,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但把这个矛盾的性质说成是杨秀清“篡夺太平天国的领导权”却并不符合洪、杨矛盾的实际内容。事实上,“天京事件”是洪、杨之间的一次权位之争。  相似文献   

20.
从海艺“辱师门”事件到中山大学教授被控“精神虐待”学生,再到最近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门”事件,师生关系的紧张度犹如中东的和平,宁静的背后掩盖的是更大;中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