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学是“内因” ,教是“外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导”。在信息化社会里 ,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经常更新的 ,因此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因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结果更重要。即“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针对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列纲要教学生会“预习”预习即学生在课前自学。预习既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谈“把握语意”来盛福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199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把“能够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把握语意”列入考试内容。这说明通过测试“把握语意”的能力,可以考查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具备这一能力呢?我的体...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把握“精练”艺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比作一顿大餐,由导入、新授、拓展、总结四道菜组成,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位烹饪大厨了,每堂语文课该如何为学生上好这四道菜呢?我认为作为一位“烹饪大厨”,应该学会给学生不定期“更换”或“增加”菜谱,让学生每天都感觉耳目一新,“食欲”不减。从教的层面上来说,就是要给学生上好下面这“四道菜”.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如何让思想政治课这门理论性、知识性和现实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教学鲜活起来、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愉悦、积极的学习情绪和状态,是我们每位政治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应如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鲜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8.
张宏国 《中学文科》2009,(12):33-34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认为要实现“四化”。一、政治课教师素质的优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竞争的加剧,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我国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主题。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然而,如何使“对话”更有实效,如何不断提升对话效应,使课堂充满酒力呢?可以通过“五式”互融,有效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12.
“练”是政治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政治课的练习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灵活性。下面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1.合理安排练习。每授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必须安排一次练习,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教师从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查漏补缺。练习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到理解运用。因此,可先让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课一方面是文化知识课,它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向学生授之以“德”,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教会做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确存在一种“非德育”或曰“短视”倾向。其表现有: 一是“文化”倾向。所谓“文化”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丢在一边,而将它上成文化知识课这种课,对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有深度,偶然也缀十几句“德育”词句,但与实际脱离,与行为分割。甚至对于教材中落后于现实的内容,授者依然照本宣科胶柱鼓瑟哇喇哇喇。 二是“非科学”倾向。所谓“非科学”倾向,就是否定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的科学性质,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要跟着形势转,从而否定他的科学性。 三是“知盛行衰”倾向。所谓“知盛行衰”倾向,就是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考查,轻行为规范。知识传授有余,行为指导不足。  相似文献   

14.
“信息输入进去,得到输出信息的回报,这一来一去就是反馈。”这是语文教育家韦志成在《语文教学原理》一书中给“反馈”下的定义。反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反馈信息,教师能准确地判断教学目标与学习现状之间的差距,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疑点、错误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的速度,不断地改变角度来调整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不平稳状态,从而因材施教;通过反馈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教师对学生的得力指导。所以,通过反馈组织语文教学,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反馈呢?下面…  相似文献   

15.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最佳路径》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的感受,是做好一件事的最好方式。其实,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在给学生修筑一条“最佳路径”呢?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与实践,语文学习之路方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课难上,中专政治课更难上。一是因为政治课理论性强,过于抽象;二是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政治课不像专业课那样有实际应用功效;加之中专生没有升学压力,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上好政治课呢?笔者从近十年的中专政治课教学中感到,要想上好政治课,必须善于把握“热点”,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抓住“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谓“热点”,就是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热点”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抓住“热点”,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上。如上经济课,讲第…  相似文献   

18.
杨文红 《新疆教育》2012,(17):33-34
思想政治课以往给人的印象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老师出。”因而历来是学生学习的冷门。而眼下,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学生要减负,教育在改革,政治又先行,许多教师不无感慨:“现在的书难教,政治课更难教”。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呢?我认为迫在眉睫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诵读”二字与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如影随形,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诵读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这一两千多年来相沿不辍,又得到了当代语文教育充分肯定的教学法的价值何在?在其运用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今日快报》2001年4月9日曾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坐位”“座位”能否通用,小学语文教材有错误?》。文章说,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分别用“坐”和“座”、“做”和“作”组词,并加以区别。有一名学生组词“坐位”,于是,同学们有的说错,有的说对,说错的同学称应该是“座位”;说对的同学称书本上是这样组词的,互相争执不下。为此,记者找到了新版六年制一年级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见到了习题中的“坐位”一词,并就此电话采访了该教材编著室的负责人。该室负责人称:“座位”和“坐位”两个词都正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坐”与“座”可以通用,只是“坐位”一词大家用得较少不习惯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