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法与民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主要法律,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理清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经济人”假设的视角,以“经济人”假设的完善和传统民法的修正及经济法的勃兴为线索,对经济法与民法的差异进行经济学诠释,最后指出经济法建立在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而传统民法则建立在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理性与合作是否相容是行为科学的根本问题,也构成了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分野。许多研究表明,互惠与合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与行为的方式、环境有关,且具有内在的生理基础。但并不能因为不支持理性人假设的证据的出现而否定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其内在的核心命题在于理解经济人假设的本质。因此,从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修正的意义上,经济人假设比理性人假设更好地回答了人类行为的最初动机,是解释理性与合作问题的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理论界对"经济人"假设的分歧越来越大,该假设合理性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通过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所包含意义的逐一分析,可以肯定该假设中"理性人"和"利己人"的基本含义确定了该假设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且"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包含"信息的完备性"。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假设部分地反映所有制市场交易现象,肯定个人的利益和理性及市场自发作用.但是,这个假设以私有制普遍永恒存在为前提,试图用主观动机说明客观存在,回避利益范畴的客观性质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内在矛盾,掩盖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区别和矛盾.资产阶级经济学以这个假设为据,可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但不可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注意到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的论述,并曾加以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拒绝"经济人"假设.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对于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私有制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是一个较为适当的假设。人性既不是完全利他,也不是完全利己,利己心和利他心都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不同侧面,它们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经济人假设遇到了"有限理性"、"嵌入理论"和"交易费用"的质疑,面临着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心理学等认知科学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应以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参照系"和"基准点",一方面用它来约束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要指出一些限制行为的局限条件,这样就可以推断在怎样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必然会怎样;而情况若有所改变,行为也就一定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关于人的经济行为动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早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西方社会及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对于"经济人"假设怎么评价则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本文论述了"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经济人"假设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以期对"经济人"假设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理性"经济人"人性假设中蕴含着行政人员价值的"个体主义"取向、行政组织目标的"特殊利益"定位和行政行为"逃避责任"的逻辑,这使我国行政伦理建设陷入了困境.在行政伦理建设中我们应该以"经济人"假设为借鉴,正视政府"自利"本性,科学定位行政价值目标,建立"私利"与"公利"的共容机制,规范行政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学质量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文章以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在现有的大学用人和分配机制下探讨了大学教师是否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行为假设是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体现功利主义和自然主义一元论伦理哲学的"自利人"和"经济人"假设,不符合中国人的交换规律和行为准则。作为早期研究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家,H.H.Gossen的理论同样受功利主义等西方哲学和理论的影响。结合中国自身特定的伦理文化及客观环境,通过消费者交换规律和行为准则分析,探索构建中国式"有限理性人"行为假设。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的理性特征有其合理意义。但是它不能科学地阐释非理性在人的经济活动乃至一切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经济学史上对经济人假设的反叛也没能从根本上跳出经济人理性逻辑的框架。而“人本人”在对“经济人”理论扬弃和超越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拓展了其视阈边界。相对于“经济人”片面的理性价值向度,“人本人”遵循全面的价值取向——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也是非理性的存在,它为人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