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布勃卡是位撑杆跳高运动员。有一天,他来到训练场,面对高高的标杆,他禁不住摇头叹息,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地回答“:我只要一站在起跳线前,看到那根高高的标杆时,心里就害怕。”教练对他说“:布勃卡,你不妨闭上眼睛,先把你的心从标杆上跳过去。”教练的指导,让布勃卡如梦初醒,他重新撑起杆又试跳了一次,这一次,他顺利地一跃而过。后来,布勃卡成了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高冠军,他曾35次创造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随着一次次更高的跳跃,布勃卡也在一次次地超越自我。写作点拨:教练的一句…  相似文献   

2.
布勃卡享有“撑竿跳沙皇”的美誉。一天,他照例来到训练场训练,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布勃卡沮丧极了,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教练  相似文献   

3.
布勃卡是闻名全球的撑杆跳运动健将。他曾经35次创造了撑杆跳世界纪录,他保持的两项撑杆跳世界纪录,迄今还没有人打破。因而,他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不久前,总统亲自授予他国家勋章。在那次十分隆重的授勋仪式上,记者们纷纷向他发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只说了一句话:“就是在每一次起跳前,我都会先把自己的心‘摔’过横杆。”布勃卡和其他撑杆跳运动员一样,也曾有过一段失落的日子。他渴望成功,渴望创造新的成绩,不断地去冲击新的高度,但总无功而返。为此,他苦恼过,彷徨过,沮丧过,甚至动摇过,怀疑自己不是这块料。有…  相似文献   

4.
王保军 《成才之路》2009,(21):67-67
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袁冲 《四川教育》2003,(11):36-3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它告诉我们,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相似文献   

8.
那件事发生在前年,我参加区里举办的小学生乒乓球赛。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在备战的那段日子里,大家都在紧张准备着。教练多次提醒我:“你是夺冠最有希望的选手,可要加油啊!”每次听教练这么说,我心里就有点飘飘然。  相似文献   

9.
突破心障     
布勃卡是闻名全球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他曾经35次创造了撑杆跳世界纪录,并且他保持的两项撑杆跳世界纪录,迄今还没有人打破。因而,他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总统曾亲自授予他国家勋章。在那次隆重、热烈的授勋典礼上,记者们纷纷向他发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只说了一句话:“就是在每一次起跳前,我都会先把自己的心‘摔’过横杆”。布勃卡和其他的撑杆跳选手一样,也曾有过一段失落的日子。尽管他非常渴望成功,渴望创造新的成绩,不断地去冲击新的高度,但每每都是失败而返.为此,他苦恼过,彷徨过,也沮丧过,甚至动摇过,怀疑…  相似文献   

10.
突破心障     
布勃卡是闻名全球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他曾35次创造了撑杆跳世界纪录,他所保持的两项撑杆跳世纪记录,迄今还没有人打破。因而,他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不久前,总统亲自授予他国家勋章。在那次隆重、热烈的授勋典礼上,记者们纷纷向他发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只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就是在每一次起跳前,我都会先把自己的心‘摔’过横杆。”殊不知,布勃卡和其他的撑竿跳选手一样,他也曾有过一段失落的日子。尽管他非常渴望成功,渴望创造新的成绩,不断地去冲击新的高度,但每每都失败而返。为此,他苦恼过,彷徨过,也沮丧过,甚至动…  相似文献   

11.
鼓励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  相似文献   

12.
<正>采访浙江省劳动模范、国家游泳队教练汪海波是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他刚结束游泳队在安吉的集训回到杭州,还没来得及回家,就先赶到了我们见面的地方。占用了他宝贵的休息时间,已经让我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同时,我又担心自己因准备的采访资料不充分而浪费他的时间,所以刚一见面,我就紧张到有点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地说:“您好,汪教练!我是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的亚运小记者刘一心,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汪教练轻轻地“嗯”了一声之后,  相似文献   

13.
鼓励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它告诉我们,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学生亦是如此。一个…  相似文献   

14.
那件事发生在前年,我参加区里举办的小学生乒乓球赛.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在备战的那段日子里,大家都在紧张准备着.教练多次提醒我:“你是夺冠最有希望的选手,可要加油啊!”每次听教练这么说,我心里就有点飘飘然.  相似文献   

15.
面包教练     
旺旺的老爸最终成了球队的教练,林大脚他们还为他起了个“面包教练”的外号。“面包教练”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照吗?林大脚心里也有个大问号。然而,事情的结果最终让林大脚对“面包教练”有了新的看法。欲知详情,请看本期林大脚的故事《面包教练》。  相似文献   

16.
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就有人披露出其中的奥秘:布勃卡训练时经常跃过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从不拿出真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己,一次次地打破记录,一次次地称雄。他说:大幅度提高成绩是不明智的。诚然,布勃卡的成功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别人不服不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明智之举,小小的“一厘米”给教育以足够的启示。作为家长——育人之人,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生命体,我们是否也能允许他只有“一厘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队员说: “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很受鼓舞,心里想,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 “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  相似文献   

18.
苏睦 《教书育人》2009,(11):73-73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习击剑的人学习非常勤奋,练习十分亥0苦,剑术长进很快。一天,他问教练:“如果我照这样的速度练下去,需要多少年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击剑手?”教练告诉他:“需要10年!”他想了想,又问教练:“如果我每天花费像现在这样两倍的时间练剑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击剑手?”教练笑了笑答道:“需要20年!”他一脸的诧异,追问道:“那如果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把剩余的时间都用在学剑、练剑上.  相似文献   

19.
尿床无过     
安安明明已经醒了,却怎么也不肯起床,看着他眼里的闪烁表情,我心里暗叫不妙!伸手一摸,果然,小屁股下面又是湿漉漉的一片了。我一边洗着床单,一边在心里郁闷: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每天“晒地图”的日子呢?  相似文献   

20.
晓雪 《家长》2005,(12)
撑竿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巴塞罗那奥运会前有人披露:布勃卡训练时经常跃过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从不急于求成,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成绩,一次次地打破记录。布勃卡这充满智慧的“一厘米”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一厘米”是一种追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追求。家长出于“对孩子负责”的良苦用心一般都会精心为孩子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基础水平,一味求高、求快。于是,面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梦想,孩子望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