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与人类——教育人类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世界文明的创造者。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教育伴人类社会产生,随人类社会发展。认识人类的历史,便会知晓教育的意义,肯定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也就肯定了人类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也就出现了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人类社会的教育。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也在发展。这是我们对于教育与人类社会的一般看法。但,人类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诸种关系构成。那么,教育与人类社会关系怎样?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何等地位?这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一出现,就在两种背景中生存和发展,一是自然,一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人类在发展着。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能力的体现。人类凭藉文化,从自然中走出来,和自然比肩而立。人类的强大,不在于体质的壮  相似文献   

4.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不可简单、泛化地诉诸“人类”,而应紧密结合二元论思维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并立足于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深层逻辑,立足于透视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固有局限。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解读的关键所在,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点,有助于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根源和实质。非人类中心论把人类中心主义理解为“物种利己主义”,人类中心论把人类中心主义界定为“人类整体主义”,都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人类敬畏自然;人类主宰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恣意掠取。这种转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约束规范,切实保护好环境,以求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们已经很难确定人类何时有了语言,但我们能够确定语言对于人类的作用有多大;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人类何时有了文字,否则我们根本无法了解数千年以来人类社会光辉卓越的进程。如果人类失语,社会则无从建立;如果人类没有文字,人类自身则没有被记载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包括社会存在、人类实践、人类思维这三个层面,其中,人类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马克思全部哲学视野的中心。而人的需要分别是社会存在、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的内在依据,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根据点就是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括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高一下册人文地理的内容,是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居住活动开始。人类聚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括动的所有方面。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起点,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整个地球就是同众多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人类聚落和自然生态系统紧密联系组成的。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9,(2):54-63
人类发展指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健康长寿、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范围内较为流行的用于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基于《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公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数据,分析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现状,并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方法研究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是北京(0.869),最低的是西藏(0.600);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占全国的16.3%,高水平人类发展地区占74.19%,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占9.68%,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占绝对主导地位;全国人类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东部地区是显著的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为显著的低值集聚区,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为促进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同时向人类提出了重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思维,但它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无法摆脱对人的依赖而超过人类,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的全部思维规律,不可能统治人类;坚守人性、情感、灵魂等精神领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一定是我们人类。  相似文献   

11.
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排序的结果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特征,因此对人类究竞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根据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相似程度,人类应当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  相似文献   

12.
一位印第安酋长说:“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生命之网不是靠人类编织的,人类只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这番话道出了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在促进、推动人类进化、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精神,特别是生物性特征异化与退化的现象。人类进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但同时人类也必须自觉、积极抵御这种异化与退化,以维护人类物种的进化与均衡发展。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类进化、发展物质建设的过程,是人类有效抵御生物性异化与退化的手段,是"人的自然化"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本领与人类特有的本领不仅仅是制造工具 初二《思想政治》在讲述人类的产生时指出:“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因此,当第一块石器工具被打制出来时,猿手就转变成为人手,真正的人类劳动也就开始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制造工具这种本领只有人类才具备,可以说是人类的“专利”,除了人类之外,其他动物都没有这种本领。同时,制造工具也是“人猿揖别”的标志,是真正的人类劳动的开始。这里应指出的是,教材强调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并没有否认人类还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其他本领。事实上,人类特有的本领不仅仅是制造工具,除制造工具以外,思维、语言、劳动等也都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对于“制造工具”和“人类特有的本领”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化。人类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方式。生物界靠基因的遗传而存在,靠基因的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世表征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变自然的地质学力量。人类世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征用造成的自然熵增加速。人类世是技术世,也是教育世。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以人类例外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开发、训练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加速了人类世的扩张。后人类的赛博格性在本体论上指称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人与物质界限融合后的生命存在性状,突破了人类独立于世界的例外优越论,提出了培育新型主体性的教育新开端。现代教育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当下人的功能化,如果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赛博格教育可能沿着功能化路线,通过技术把赛博格增强为功能化的工具存在,其后果是赛博格生命与世界的双重熵化。人类如何通过未来的赛博格教育创造负熵,如何通过赛博格教育开启逆人类世,如何建立教育新范式、新起点,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全球气温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指出,由于全球气温变暖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增加了,而全球气温变暖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相关联的,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应该通过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要素,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出发点。空间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体验(Physical Contact),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也是人类最早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时间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但是从人类认知的顺序上来看,要晚于对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李双梅 《海外英语》2014,(13):172-173,175
"人与自然,谁为胜者"是自古以来人类所探讨的亘古不变的话题。尽管人类生存与生活需要自然恩赐,然而,在谬误思想——人类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人类却始终将大自然作为征服对象。生态学理论出现后,人类才开始对自然与人类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作为生态批评的代表,《白鲸》出发于人类悲剧视角,对大自然与人类属于同一矛盾体进行了揭示,人与自然并非对抗关系,因此,人类唯有保持生态平衡,增强生态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受惠于自然。也就是说,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胜者,两者相互依存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当全球性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并已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那么,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通过对诺顿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及墨迪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得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条更好的可选择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