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一、人文性,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1、从语文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来看,语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从必修课…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蒋晓龙 《学语文》2004,(4):54-54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主次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学科给予了新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这一定性使得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性质纷争告一段落。然而在这一新  相似文献   

4.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徐颖 《小学语文》2007,(5):40-4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张玉华 《现代语文》2008,(4):116-117
过去过于单一的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最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从语文学科性质的演变 ,看教改的新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 ,关系到语文教学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纵观建国以来颁布的各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强调思想性 ,摒弃工具性(1956年大纲)。二是独树工具性 ,摒弃思想性(1963年大纲)。三是强调思想性 ,兼顾工具性(1978年、1987年大纲)。四是强调工具性 ,兼顾人文性(2000年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新课标”)明确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的课堂,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时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的课堂,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  相似文献   

11.
邬凤兰  冯静  陈宏 《课外阅读》2011,(2):215-2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完整地阐述了出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特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来并加以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12.
思考之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人文性”统领“工具性”为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争得面红耳赤之后,《语文课程标准》给予定论,并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  相似文献   

13.
尹子彬 《现代语文》2005,(1):103-10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这样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阐述和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是比原来的大纲多了一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的制订者认为这样的阐述,"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似乎终于找到了多年来为之争论问题的定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找到了归宿.大有今后不要再对此问题拿出来争论之势.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改大讨论中,争议最大讨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抑或是其他什么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纲修订试用版中也采用了比较模糊的说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半句含工具性,后半句含人文性。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在保留上述一句的后面接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应该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句话,第一句讲语文的多重功能(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文化载体),第二句讲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合起来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对这一表述的评价是:“摆脱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钱梦龙先生则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人文内涵,那么这个语言的外…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交际”、“工具性”,表明了语文学科是交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人文性”表明了语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的特点。“交际”、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可以说是其两种基本属性.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联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认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进行有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最新颁布的课标中也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标准为语文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对以往单一的工具性的重视,转向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兼备的关注.结合对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分析,来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完整地表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  相似文献   

19.
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  相似文献   

20.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