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汉政权建立以后,为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六、七十年的争论和探索,直到西汉中期才将儒家思想作为"大一统"专制统治的治国思想,这是历史的必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长期以来视为汉武帝政治的一大特色.从汉武帝的用人及基本国策等方面来看,应当说汉武帝是尊儒、重法的,"悉延百端之学".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     
西汉初期崇尚黄老刑名之术,至汉武帝,才确立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为汉武帝采纳的“独尊儒术”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为了巩固西汉政权,把“儒术”抬到“独尊”的地位,提出“君权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可谓西汉盛世,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其用人政策的成功。符合当时王朝统治实际的用人政策源之于较为进步和客观的人才观的指导。汉武帝16岁即位,至71岁去世,叱咤风云50余年,其统治经验之丰富,统治方式之多端灵活,用人思想之实际,以及用人政策之成功,在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汉武帝人才观的形成,基之于其善于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和用人思想,根据当时的统治实际,在不断地用人实践中形成及丰富自己的人才观。在其人才观的指导下,西汉王朝高举着“独尊儒术”的政治旗号,实则对各流派…  相似文献   

4.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和发展时期。西汉农业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全面开发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农业技术改革是西汉农业发展的高峰,也为后世传统农业的规模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无论是耕作方法还是耕作工具都与当时的一位农业技术改革家连在一起,这位技术改革家的名字叫赵过。  相似文献   

5.
西汉王朝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期间,修筑了约两万里长城,其中绝大部分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汉长城不仅防外,同时防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西汉王朝修筑和戍守长城的意图。汉长城对匈奴而言,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达到了削弱匈奴的目的。汉长城对中原而言,产生了耗费巨额财力和破坏内地人民和平生活的不良影响,迫使汉武帝下罪己之诏。庆幸的是长城不能把互相连着的经济关系断绝,成为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南北不可分割的见证物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6.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大一统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间,政治上的统治思想曾一再变更,直到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才被确立下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到社会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这种思想在汉武帝时得以确立呢?首先,是西汉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统一的必然要求。西汉建立之初,正是长期战乱之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统治者。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刘彻,是西汉第五代皇帝,虽然即位时只有16岁,但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与当时西方的罗马帝国相媲美,而汉武帝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伟大时代之一。  相似文献   

8.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开始施行的一种农田"垄作"体系。目前学界对"代田法"的研究多集中在耕作技术层面,鲜有关注代田法与汉匈军事斗争的联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与北方匈奴的军事斗争势态,对"代田法"的产生原因、推行时间及选种植物三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基于对这种关系的考察以及对西汉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古老的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局面。山东胜县出土的“山阳”铁器范、“齐铁官”封泥和“五铁”钱范,证明汉武帝时由国家施行了盐铁专卖、货币专铸等重要措施,显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为了缓和深刻的社会矛盾,从而挽救垂危的统治政权,出现了王莽的专政“改制”。始建国元年铜方斗、始建国元年铜矩尺、国宝金匮等就是王莽改制的遗物。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汉立国初年,积贫积弱,统治者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清净无为,与民休息。历经近70年的发展,到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淮南子》作为一部旨在提供治国思路的书籍,试图总结西汉初年社会发展的轨迹,运用道家思想理念解决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使它遭受了成书后的冷遇。但武帝末年重归黄老之治的历史证明,《淮南子》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它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巩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十六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破坏,因此,各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灾前防御、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三个阶段。谊时期的荒政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各项具体措施的实行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灾害“天谴说”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两汉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总的态势是在不断地提高。西汉前期,由汉高祖的“贱商”到文景时的“惠商”,商人的社会地位在逐步上升。武帝时“抑商”导致大部分商人破产,地位一落千丈,但部分商人却坐上了高官,地位殊荣,商人社会地位处于两个极端。武帝之后,政策逐步宽松,商人、地主、官僚日益结合,社会地位有了更大的提高,一直到东汉无大的变化,所以说两汉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的商业政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星云纹镜是西汉常见的镜种之一,从其出土情况来看,星云纹镜出现年代当在汉武帝初年前后,流行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逐渐衰退。星云纹镜的类浮雕纹饰不仅开一代先河,同时也是当时社会思想的物化载体。这种对天文星象的抽象描绘,正反映了汉代先民对吉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相似文献   

16.
男耕女织是汉族古代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汉族的男耕女源于自然经济,西汉时,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后,男耕女织的习惯和传统法典化,并产生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上农”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一系列制度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变革主体看到了进行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并且预期收益会大于预期成本。而且作为西汉政府代言人的桑弘羊的个人偏好和其知识存量也是促进这次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20.
西汉帝王与帝王之学及经学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经走向朝廷与帝王重视儒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承袭秦法,执行“以吏为师”的思想路线。到汉武帝时,儒学战胜于朝廷,开始显露出“以师为吏”的政治端倪。经学是汉代的帝王之学,以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为分界线,经学显示朝廷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帝王从经师受业自惠帝开始,武帝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经师与帝王的关系空前密切。是时,经师任太子太傅或太子少傅为常职,昭帝时蔡义以人主师拜相,开西汉人主师为相的先例,此后,人主师为相遂成惯例。尊重经师,以经治国是西汉武帝以后政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