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你立足之处,深挖下去,一定会有清泉涌出。”这是许昌市建设路小学教师尹渊渊的座右铭。这句话不仅写在她的床头案边,铭刻在她的心中,更深深体现在这位27岁的园丁从教8年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尹渊渊在工作中首创了“绘画日记”教学法,并在教学之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没计有“创意”,教学过程有“新意”。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实践中,很难想象一名缺乏威信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更难以想象他(她)能够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彼得洛夫在Ⅸ论教师的威信》一书中曾经这样论述道:“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正常的关系,没有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正常条件。”  相似文献   

4.
远山 《福建教育》2005,(11A):46-46
开放性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辩证地处理好“放”与“收”、“形”与“实”的关系。很多开放看似合情合理、源于生活,但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我们必须学会去伪存真,抓住本质,否则不仅可能会使教学陷入尴尬,而且还可能会把学生引入思维误区。这两个幽默小故事,希望大家看过、笑过后,能引起对开放性教学的深思。  相似文献   

5.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记数的故事     
冯惠愚 《广西教育》2006,(7C):56-57
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她的小宝宝坐在车窗边,她正在教她的小宝宝数数呢。她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几呀?”正在咿呀学语的小孩望了望妈妈,答道:“一”。妈妈伸出了两个手指问:“这是几呀?”小孩想了想答道:“二”。妈妈又伸出三个手指,小孩犹豫了好一阵,回答:“三。”再伸四个手指时,小孩答不出来了。在这个小孩看来,那些手指实在太多了,他已经数不清了。其实,能数到三,对一个黄口孺子来说,已经很不简单了。  相似文献   

7.
“两课”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两课”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又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两课”教师既要练好内功即修炼自己,又要练好外功即培养学生。这是时代赋予“两课”教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知识,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还要能灵活转换,这就是“心理换位”,其目的在于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进行“心理换位”呢*一、备课时的“心理换位”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备课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形成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内在要求,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欠缺是有目共睹的。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师范教育的历史性欠缺——我国的师范教育始终以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丽忽视了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致使师范毕业生未能完成由“学习”到“任教”,由“学生”到“教师”的自然过渡;另一方面,职后训练的现实性欠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拔高使用的。还有的是未受过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职后所接受的是与师范教育完全类似的在职学历补偿教育。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未在“后天补足”。这就自然地提出了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以致形成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一课题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以肯定的方式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介了收集教学后记素材的方法,并从记“教”、记“学”、记“今后设想”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教学第一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指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一种捷径。  相似文献   

11.
赵民强 《教书育人》2005,(11):63-63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  相似文献   

12.
“科研型”的高中语文教师和“自主型”的高中学生的和谐结合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必然趋势。这和谐结合是符合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精神,是这两者知识层级、能力层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自身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因此这三者的共鸣融洽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间题讨论的记载。现代历史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提倡提问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一个好“导演”,也是一个好“演员”,还是一个好“工匠”,更是一位“慈母严父”。在代班主任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各方面得以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孜孜不倦地去“琢”那些无暇的“玉”,使他们成“器”,这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此就这学期所抓主流及效果,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读”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可是,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忽视“读”。在教学中,“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教师的误导,学生也不肯费时间来“读”课文,这充分暴露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缺漏。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教学”包括“个性化教”和“个性化学”。“个性化教”,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准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个性化学”,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划一性教学的对立物,当代差异发展教学在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上秉持着与划一性教学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在差异课堂中教师不是“权威”,也不是“同伴”,而是“顾问”;师生关系应是“非对等性的合理性交往关系”;而“非指导”则是教师作为“顾问”引导学生发展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她被“主体”二字害苦了,她说明明知道可以用许多方法来教学,却又怕被批评不够“开放”、“过度干预”,于是教学上缩手缩脚,觉得处处受到限制,结果搞得都不知何为教学。究竟“主体”二字可以承载的空间有多大,如果仅让儿童凭自己的意志天马行空地自由游走在自己所建立的“主体”世界里,而脱离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当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任“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铺设的校本教学研究的旅程。只是在“问题——设计——行动——……”的过程中,教学“问题”如何经由“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