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好“教师”“朋友”的角色,还应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教好学,首先要“爱生”,使之处处体会教师的爱意,增进亲近、信任感。反过来,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多表扬,少批评,以正面教育为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和谐。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过:“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一个好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3.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如能恰到好处地用好“爱”这一法宝,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如能真正做到一丝不苟地实践“爱”学生这一天职,班主任工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应做到:“适时”、“适度”、“人情”、“人理”。一、适时 适时是指教师要抓准时机对学生进行表扬。这一点对后进生特别重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及时的表扬往往是促进学生转变、进化的催化剂。在这一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记得有一次,我班转进了一个插班生。听家长介绍,这个学生原来的成绩很差,也很调皮。  相似文献   

5.
把握好教学中的“讲”与“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讲”发挥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前提,是为练服务的。只有将“讲”与“练”巧妙地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全新要求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3,(28):10-11
棋盘街小学是济南市历下区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这所小学无论从教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学校名气,都远远称不上一流。我们之所以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们发起的“在校好学生,在家好孩子,在外好少年,我能行”活动以及争做“好家长”、“好教师”活动,引起了广大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一活动不仅将育人工作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还将“教育对象”从学生扩展至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的每一个相关的人,使之真正成为了一种“大教育”。 教育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棋盘街小学校长于冠军,从事小学教学与领导工作已经多年了。…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实施了“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就是说教师的好坏优劣由学生评定。有人说,这样做,“道哪能尊?师哪敢严?”有人说,这是“大民主”、“一窝哄”,还有人说,这种制度“弊大于利,甚至会积弊成俗”,如此等等,不断责难。我是一名教师,在河南科技学院任教,我认为“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好。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毕业前告诉我一个秘密:他们背后叫我“老班”。我听后一愣,学生竟敢给我起“外号”,然后会心地笑了。这是同学们的爱你,“老班”可看成是“老班长”的代名词,班主任老师变成“老班”,其中意味深长,含义丰富。也使我感悟到一个道理:教书育人首先要遵循一个“爱”字,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只有担任过此项工作的人才能体会,但这些酸甜苦辣是我们所独有的珍贵财富,有别的教师无法体会的幸福。通过几年班主任工作及思考,我觉得做到“新”“心”“信”这三个字,班主任的工作会轻松许多。  相似文献   

10.
杨桂华 《新课程研究》2007,(6):57-57,66
参加教育工作22年,在这22年中,我曾经担任过十三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搞好班级工作的最大秘诀是“爱”。这个爱包含着师爱、母爱和友爱。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教师怎样去爱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总书记在“十六大”中的讲话。的确,世界在变化,在发展,为了给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改革,要创新,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产生的好奇,来源于对“好奇”的“质疑”。学生的“质疑”需要教师的诱导、启发、鼓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应先“引导生疑,疑中求质”,然后“诱导质疑,质中求创。”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喜欢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呢?  相似文献   

14.
周晨 《教师》2012,(31):50-50
“教师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谈话,一次作业评语。一次拒绝或帮助,既可能成全学生的一生也可以毁坏学生的一生。“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当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里还是不禁震撼了一下。这几句话让“教师”这两个字变得好重好重。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就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中。  相似文献   

15.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6.
我想就杨福家院士提倡的“培养好公民”谈一点体会。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公民”姓“公”,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想我们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17.
一、欣赏学生的“亮点” 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的。在教学用语里,教师经常使用欣赏的语气,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例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多么富有独创性!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老师说:“我很欣赏你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解法”。  相似文献   

18.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19.
颜华 《课外阅读》2011,(6):149-149
“双边”即老师和学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这一教育规律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搞好语文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即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对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得出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20.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