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惟科学论"解释的困境,即将哲学等同于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证采用纯科学理性方法和惟科学事实证据。扭转这一局面的方法之一,是重拾哲学的价值基础。哲学是科学与价值的双重变奏,而价值是哲学之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为基础的实践哲学,是科学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这一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一般本质的正确理解。所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以这一观点为前提对真理标准所作的论证存有严重的理论问题:其一,从逻辑上必然否定真理标准的客观性观点;其二,难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说明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观点。要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一般本质重新理解,把认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把实践的本质理解为客观物质活动,这样,才能正确地论证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辉旭 《教育研究》2006,27(3):66-70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上持这样一种观点或实际的态度: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哲学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以及整个哲学的理论体系。文章着眼于恩格斯本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理解,对的“完全一致”论观点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论思想,可称之为"生命·实践"教学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本质观、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评价观和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生命·实践"教学论是当代中国教学论探索的第三个阶段,它呈现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生成性与理论体系的归纳性。从方法论上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叶澜之路":探究学术源流、创建理论学派、行走天地人间、独爱冬春夏草。  相似文献   

6.
价值哲学的研究,不能离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问题是马克思价值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实践思维方式理解的人的价值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价值的本性。在此基础上的人的价值表现在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但主要是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人的价值的本质,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论域     
本认为,哲学的论域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大的部分,前的核心是“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后的核心是“伦理学”。本从“形而上学”、“知识论”和“实践哲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哲学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并创造性地将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基础)划分为“是论”和“道论”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如今它已经遭到新时代多方面条件的挑战,暴露出各种局限性,特别是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相距甚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实践哲学,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立足于生存论立场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想.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审视当代生态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分别从实践自然观、实践主体论、实践过程论、实践理想论四个层次论纲式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并期以这种理论分析能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指导、引领我国进行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意识形态核心概念。相关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还是实践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目前,我国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类观"研究的是人的普遍本质和人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根本问题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包括"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就三大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看,是"前提-过渡-落脚点"的关系;就其逻辑关系看,是"起点-中介-终点"的关系.在逻辑走向上,是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以实践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和人类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予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通过对人和历史的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推翻了以往哲学对历史主体和历史本质的抽象理解模式,揭示出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主体和历史本质的实践解读,完成了对历史主体与历史本质的一体化的双重揭示过程.  相似文献   

13.
哲学咨询是一种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和价值错知的活动,其很多思想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经实践检验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帮助大学生"建构"正向的人生价值观,而哲学咨询可以作为这种"建构"的纽带和教育的方式。哲学咨询的反思批判帮助大学生辨明社会思潮的正误,咨询对话有助于大学生认同正向的人生价值观,集体探究促进大学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大学的哲学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与践行,哲学咨询是一条可行而有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以形而上艺术价值观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美学被引入中国。但是,面对民族危亡、国力衰微的特殊社会历史境遇,中国知识文化精英对美学的旨趣明显有别于西方,他们将艺术价值与功能明确指向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促成了艺术价值观的实践转向,培育了以艺术救国论、艺术治国论、艺术强国论为基本内容的"艺术实力"观。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这对理解、提升国家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中"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及争议、理论追溯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方法论功能及提出动因三个方面论证了"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具有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来讲是实践的,之所以是这样,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路径和方法是实践的。人是讲求方法的动物,因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形成的前提——实践的方法论,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中的各种“割裂论”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与评析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野中存在的诸多“割裂论” ,认为这种错误做法严重地侵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肌体与生存机理 ,使它的本真精神、现代旨趣与价值处于遮蔽状态 ,不利于它在当代实践中的开拓创新 ;由于这些“割裂论”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本性与时代表现的辩证统一关系 ,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整性是在与时俱进中逐步显现与完成的道理 ,因而其实质上便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整性、科学性的一种变相的、巧妙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如何从"口头说教为主"深化为"重视行为习惯养成与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践行",是我国价值观教育必须直面的复杂问题.实践养成提倡主体自觉、强调深度参与和注重持续发展,有助于走出价值观教育已有困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杜威行动哲学和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为价值观实践养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使价值观实践养成得以可行,需要推进基于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为了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和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注重班级管理与价值观教育同构同化;将价值观教育整合到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环节.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