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关注     
《上海档案工作》2013,(3):20-20
@北京黄彬:(估计)"尚书"原来是这个意思!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记载了王和贵族讲的话。《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推荐《尚书学史》本书为台湾著名的经学专家程元敏精研《尚书》数十年的经典著作,内容分为概论、历代尚书学史介绍和《尚书》版本要略三大部分,书后附有《汉尚书学承传表》。该书文献资料翔实,见解精当,被学界誉为尚书学研究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毕生致力于对《尚书》的研究,这是他疑古思想产生的起源,是他古史层累理论提出的基础,更是他整体学术的核心所在.顾颉刚为教学之需,编有四部《尚书研究讲义》,撰有《尧典著作时代考》.他所著《尚书大诰译证》,为后来者提供了整理和研究《尚书》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5.
梁晨 《兰台世界》2012,(36):1+4
清代经学家阮元研究《尚书》,取得多方面的成就。阮氏释读《尚书》经义的方法颇有特色,除了继承乾嘉学派倡导的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还关注《书》经古训的辑录,并结合金文材料探求词义,实开近代《尚书》研究之先风。  相似文献   

6.
卜艳 《兰台世界》2016,(1):158-160
魏源《书古微》对《尚书》真伪进行考辨,不仅承续阎若璩之说,辨东晋伪《古文尚书》,而且敢于质疑,进一步辨东汉马、郑《古文尚书》作伪,开创了《尚书》辨伪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8.
简牍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时期的书写材料,记载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意义巨大。鲁恭王从孔宅旧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等简牍书籍,孔安国对比研究而开古文尚书学派。河内女子发老屋也增加了学术资料。汲家简牍中清理出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保留了重要资料。崇高山下的竹简等上的科斗文字,与隶书流行的时代不同。裹阳楚王简牍书籍中的《考工记》填补了《周官》之阙。  相似文献   

9.
《尚书》的本子,在经书中是最为纷歧错杂的,至今未能有一个为大家公认接近真的本子。因为只有弄清楚了它的源流与演变系统,才能做好校勘,获得一个接近真的本子。吾师顾颉刚先生和顾廷龙先生合辑的《尚书文字合编》的出版,为做好此书的校勘提供了条件,也标识着新的全面的校勘工作的开始。当然这一  相似文献   

10.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史书,这部书较系统地记述了虞、夏、商、周四代君臣的事迹,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重要资料。据记载,最初《尚书》的篇数很多,经过先秦学者的整理,选定为一百篇。自秦楚书后,《尚书》亡佚。迨至汉定天下,汉文帝访求古书,闻原秦博士济南伏生能治《尚书》,欲招来朝。但伏生此时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乃派遣太常使掌  相似文献   

11.
张金吾辑录王若虚《尚书义粹》校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中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39-119
金人王若虚《尚书义粹》久已亡佚,明人黄谏《书传集解》引用王若虚《尚书义粹》说颇丰,清代学者张金吾从中辑出,厘为八卷,金源《尚书》学仅此存留,是研究金代经学、理学流传不可或缺的资料。辑本虽经校对,然犹有脱漏增衍之瑕,核检黄谏《书传集解》,略示校正。  相似文献   

12.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13.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首次收入29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自成一编,名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参照《中华再造善本》两期选目原则,根据当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存藏状况及文献自身特性,另立选目原则.本文从底本核查、选目删汰、选目调整及特色选目释例等角度,全面阐述其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甄选情况.表1.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我国一部重要典籍,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者、文史工作者、文字工作者手头必备的工具书。一、什么是十三经?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  相似文献   

15.
朱岩 《图书馆杂志》2018,(12):108-112
朝鲜《尚书》学文献中有一类文献与朝鲜实学关系紧密,该类文献包括朴世堂、李衡祥、李瀷、魏伯珪、黄胤锡、朴趾源、洪大荣、丁若镛等学者的著述40余种,是朝鲜《尚书》研究者融合实学与《书》学,突破性理学束缚走向新维度的特色文献。实学《尚书》学文献的价值在于可以使朝鲜儒学、实学和考据学的研究走向纵深。  相似文献   

16.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所出《古文尚书》共三片,都为经注合抄唐写本。LM20-1461-27-15《尚书·毕命》和LM20-1458-13-05《尚书·汤誓》均为隶古定字本,其篇目在敦煌吐鲁番出土《古文尚书》中均系首次发现,前者与日本岩崎本《尚书·毕命》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后者与日本内野本《尚书·汤誓》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LM20-1468-06-08《尚书·盘庚》为今字本,其篇目在以往的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中未见,从抄写形制来看,疑为当地学生所抄,为攻习课业之用。这三片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的发现,是唐代吐鲁番地区流传《古文尚书》的又一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官散文的产生,与史官的建置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论述《春秋》与《尚书》的起源时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然后世不信其说。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惆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意文与?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漠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法之篇,记言而事…  相似文献   

18.
清秘述闻三种》是清代科举史专题资料汇编,其中有清代乡、会试的部分试题。根据此书的记载,《尚书》在清代乡、会试的试题中,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以《尚书》语句入题;二是以其他文献语句加上其所征引《尚书》语句入题;三是以其他关于《尚书》的评论入题。试题中的试帖诗和《四书》文用《尚书》文句入题集中反映了清代科举对经学文献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南史》的梁代部分以姚察、姚思廉父子所撰《梁书》为主要史源,保存了大量的《梁书》原文。在两书传钞刻写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书的某处文字产生错讹,而另一书的相应部分仍存其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互相比勘来校正两书文字。这种方法前人早已用及,如殿本刊刻时曾以两书互勘来校正讹文(可参看《梁书》《南史》所附之“考证”),而诸多读史札记也曾利用此法纠正了不少误字,如王懋兹《读书记疑》卷十三《南史存校》、  相似文献   

20.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