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如宏在《新闻战线》第4期上对电视能否作深度报道进行了探讨。尽管刘文强调,所谓能不能搞,“是指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并非从学术上说的”,但我还是以为,刘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能!谓予不信,刘文中所举的《社会瞭望》节目的出台,即是明证。因此,刘文所探讨的,其实是电视宜不宜搞深度报道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两点:一是电视的深度报道能否达到不逊于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预期效果;二是在怎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电视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发挥电视优势搞好深度报道陈富清,李灵江深度报道是近年来电视界的热门话题,有的同志还把它作为电视新闻成熟的标志。电视能不能搞深度报道?对此电视界已有定论,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实践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电视不仅能搞深度报道,而且能搞好。现在的问题是,电视搞深...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怎样搞好新闻报道,特别是如何完善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多种媒体的发展,报纸经济报道的职责在强调信息性、实用性的同时,更强调它的指导性、建设性。后一种职责要求经济报道向深度开拓。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搞市场经济了,经济报道相对要容易一些。哪一个企业不愿意宣传自己?哪一个单位没有宣传干部随时提供记者们想要的材料?哪一天没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发布会?领到材料的记者,只要有一把剪刀和一枝笔,就是坐在家里也能写出经济报道来。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5.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的方兴未艾是电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纵观深度报道的发展历史,纪实风格越来越明显。崇尚纪实已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主要特征。纪实,是一种手段,一种风格。它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既翻新了报道形式,又充实了扳道内容。再现事实的叙事方式,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使报道有了立足之本。大容量的深度报道又给纪实手法提供了用武之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视深度报道和报纸深度报道一样,不管是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或评论性的,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电视的个性魅力就在于充分运用电视…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8.
电视这种媒体与广播、报纸相比,它是一种直观性、形象性媒介;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周日观察》是深度报道节目。这种节目很大部分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完成的,节目的访谈分量是很重的。这种深度报道由于结构复杂、事实情节较多,很容易走入让观众看不懂或很抽象的怪圈。如何使访谈分量很重的深度报道有一张生动的面孔,完全取决于访谈的效果。所以记者的现场采访必须具象化,发挥电视这一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明白了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才能自觉地运用电视的特征,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寻找到形象化的方式,避免虽思想深刻而语言却晦涩、抽象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提供给观众可听可看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评论是新闻媒介的灵魂、旗帜和声音。传播一定的价值观念,充当社会的舆论导向,离不开评论。老新闻人邓拓说“没有评论的报纸不是一张完整的报纸”,同理,电视如果没有评论也不能成其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过去,人们曾经对电视媒介能否搞新闻评论性节目有疑问,认为电视媒介形象化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只能搞“浅”的,即具体事实的传播,而不能搞“深”的,也就是抽象理论的表达,这个任务应该交报纸等其他媒介去做。但是,传播学认为“一种信息没有办法能直接引起公开的行为。信息不象一股电流,通过一根电线到达某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使…  相似文献   

10.
档案馆是否应搞历史研究之讨论,至《档案学研究》1991年第1期宣布暂止才降下了帷幕.这场讨论,是80年代档案界颇有影响的讨论之一.一篇文章引出一场大讨论.早在1987年,《档案》杂志第5期就刊登了四川大学档案系教师刘文杰所撰写的《论我国档案馆搞历史研究与开放历史档案》一文(后简称《刘文》),该文对档案馆搞历史研究的作法表示否定,明确指出:“倡言档案馆搞历史研究的倾向是不科学的.”一语惊人,此文很快引起了反响,如《档案》杂志1988年第3期就有两篇与《刘文》商榷的文章,一篇是纪凤辉的《试  相似文献   

11.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1,(4):7
报纸必读的"七个独家"理由姜东南在2011年第2期《新闻战线》中以《深圳商报》改版为例,提出报纸必读的"七个独家"理论: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出发点,强调"独家重要信息披露、独家深度报道、独家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时事报道开拓了巨大的市场,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将迫使报纸特别是地市级报纸对时事报道进行改革和不断完善,然而,如何搞好报纸时事报道的质量呢?以《南阳日报》为例,笔者认为应着重从四个方面努力,即:具有全局的"高度"、面向普通读者的"角度"、加强热点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追求版面效果的"靓度"。  相似文献   

13.
报纸、电视从媒介自身特点出发,形成了各自的深度报道样式,出现了一些品牌栏目,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媒体网站要想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固发展。只有在新闻信息的深、专、广、全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信息来源丰富的特点,整合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网络媒介的长项,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实力。因此我以为,深度报道是媒体网站发展的一个竞争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面对各显期已超越时空的多媒体信息社会,电视如何把握时代的新契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以为,电视新闻想要长期有效地拥有大量受众,就要强调电视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强化报纸和广播等大众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服务受众。电视新闻要多搞现场报道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快捷、客观的要求也会更高,电视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突出电视新闻媒体传播的个性、特色,就要多搞现场报道,让受者与传者同时同步同视角地看到新闻事物发生发…  相似文献   

15.
问题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受众较敏感的体裁,也是一张报纸中的"看点"或"卖点"。内含于深度报道中,它强调多层次、综合地把握和揭示新闻事件的过程及新闻事件与社会的联系,探寻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揭示问题的实质。但随着一些人喜表扬、怒批评、怕问题,甚至一篇报道,一场官司。问题报道一些记者很少再涉足。但是,问题报道还得搞,怎样搞才好,确实值得商榷。作为既是律师又是记者的我,结合工作实际谈点肤浅意见。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每天刊载、播发的消息不计其数,然而,不少“读者”拿起报纸、打开电视,还是说没多少“看点”。究其原因,不是媒体缺信息,而是缺乏能争抢读者眼球的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是什么?顾名思义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对受众有用、有益、有效果、有兴趣的消息。由此看来,在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在大众“选阅”多元化的时代,能否赢得读者,关键是看报道的信息能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  相似文献   

18.
自从电视问世并进入千家万户后,一向占统治地位的报纸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报纸虽然也面临广播这种传播媒介的挑战,但相对说来,电视比广播更能吸引受众,因而也可以这样说,电视是报纸的“劲敌”。如何问答电视的挑战,报界不能不探索新的路子。有人主张用深度报道来同电视竞爭,认为电视虽有画面、声音传播新闻之所长,但难以把事件后面的东西深挖出来,而报纸却能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确是报纸与电视竞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还有一个重要的、被人忽略的手段,即在报纸上多运用图片(这里所说的图片包括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插图和速写等)。分析一下电视能吸引受众的原因,就不难理解这一点。电视的特点是用形象的画面、动作、声  相似文献   

19.
当前 ,新闻谈话类节目在电视传媒中方兴未艾 (如央视四台的《中国报道》、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等 ) ,吸引了受众关注的目光 ,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无独有偶的是 ,在纸介质媒体中 ,一种类似的报道形式———“专家访谈”正悄然兴起 ,这种报道形式多见于周报 (刊 )中。有的报纸甚至开办了固定的专栏 ,如《中国经营报》周二刊第五版的《论坛导刊》。“专家访谈”是对传统的“专访”和“答记者问”报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是深度报道形式的一种变体。它一般聚集于一个阶段内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领域中的热点事件和现象、焦…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深度报道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新闻学。它的雏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解释性新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报纸面临着广播电视的巨大挑战,在原有的解释性新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报道渐渐不再是报业的专利。在西方新闻界,“ENG的声画同步,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担任新闻主持人。他们在屏幕上对新闻事态的分析、解释预测,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6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杂志型新闻节目《60分钟》就是一档典型的深度报道类栏目。《60分钟》的成功,掀开了西方电视新闻界进行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