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得”学习理念既体现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的精华,又切合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自得”式语文教育实践,意味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自我体验和感受,倡导“自得”式学习理念,需要教师对教育理念进行自我更新和重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独白”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有一种观点就广泛传播开去:阅读即对话。于是有人呼吁:语文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已经延续得太久,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深受其苦,亦招来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对话式”语文教学。当然,这种独语状况被摈弃后,有目其睹的结果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3.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理念的引入,对新世纪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对话教学已成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语文对话教学”又称“对话型语文教学”或“语文对话式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后人们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而…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对话的机会,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显,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对话的机会,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诞生以后,“对话”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如何实现由传统的“独自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种转变不是局部的改变,需要语文理念的全方位改革。而目前不民主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环境构成了“对话”的最大障碍。实现“对话”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以知识为核心对文本的肢解式剖析,走向语言和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呼应。它包括“语文对话”和“教学对话”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后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症结是知识授受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奴化”思想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惟科学主义给阅读教学带来严重影响,“大一统”的思维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实,阅读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旨归的对话活动,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对话教学。要解决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是树立教学的对话观念,变“讲授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话题阅读教学是实现对话式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话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确立话题→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认识,拓展运用。  相似文献   

10.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茧的基础理论之一,且《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在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出这样的疑问:“强调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平等对话,但其精神实质,我们是否真的把握准确了呢?”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运用了对话式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农业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业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现象的原因,并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两个层面对提升农业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相关策略:学校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制定相应政策;教师要针对专业整合教学内容,结合活动开展课外教学,利用网络拓展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12.
高职高专英语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舞台,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推力,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训练场,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流动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此,旨在通过研究高职英语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来重新建构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唐艳  杜祥培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1):26-27,76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教育全球化的挑战。而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此,我国高职教育要加强与国外高职教育的合作办学,加强高职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大力发展与完善高职教育的留学生服务体系,完善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法律法规等,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推行高职汉语专业应用教学性改革。要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汉语知识水平;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汉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是较普遍的现象,它阻碍了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困扰中职教育,影响教学效果。该文作者总结了中职语文教学经验,在语文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选取80名中职语文学困生作为样本,把他们与20名语文学优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农村中职语文学困生的情感特征,提出了培养学生情感和教育转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大忧患。为此,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有别于本科,着眼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高职语文教育应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方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师范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系统化集中教学和小学优秀的示范教学引入到师范院校的课堂,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建立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为在校师范学生和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毕业生提供长期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交流的平台,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是提高高职师范学生语文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孟丽娟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44-45,57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一线工作需要的英语实用能力。任务型教学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业导向基于任务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任务活动实现语言教学的形式与意义的高效有机融合,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不重视,教学课程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教学方法落后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又拥有较大完善发展空间。应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设置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吸引学生兴趣;建设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适应当代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不容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高职教育依旧是重技能轻人文,压缩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观照当前的高职教育,过多关注职业技能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以牺牲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好的职业教育,在培训技能的同时,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因此,高职院校应创设多元课程结构,把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养成健康心理品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