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并实践着抗金保宋的志向,这源自他的"补天"情结,同时,"补天"情结也影响并成就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了解这一情结形成的原因和辛弃疾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辛弃疾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是:探究辛弃疾山水词的特色,兼及这方面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从而窥视其豪放风格。辛弃疾一生,戎马倥偬,踏遍雁南塞北万水千山。非凡的生活经历,英伟的豪杰气质,加上他的审美锐目,使他深得祖国三山五岳、九江八河、天风海月乃至区区泉石之壶奥,凝结成特有的感受,写下了六十多首被统称为山水词的作品。约占他的词作总数十分之一的这些山水词,特色鲜明,是构成辛词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辛弃疾的生平,对最能代表其精神风格的爱国词作光耀后世的三股源泉进行浅析。时势造英雄,英雄写壮词,辛弃疾将词的创作与社会人生和人格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精忠自许,白首不衰"的一生,就是他爱国词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1,(12):52
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真名叫亨利·贝尔,他一生用过109个笔名,"司汤达"是他最爱用的一个,是为了纪念自己在小城"司汤达"与一位美丽的德国姑娘的奇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真名叫赛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马克吐温"是密西西比河  相似文献   

5.
小说《米》描写了主人公五龙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他的一生都与"米"密切相关。对他而言,"米"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但同时也象征着罪恶与死亡。而他用自己的一生反复实践着这种宿命的置换,最终走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训就是向来是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反其道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属于英雄的悲剧.是一种悲情冲动下的悲剧行为,是悲剧心态下的悲剧结果.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他的词中展示着他傲然的英雄气概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并在抗争中实现对苦难现实的超越,达到了沉重生命的绚烂。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是,翻开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却简直是一个愁苦的世界。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根据其生活和创作历程,辛弃疾的愁情主题的词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仕宦稳定的20年(1162-1181);二是42岁以后,罢官不定的25年(1182-1207)。纵观辛弃疾的词作,他一生词作愁情的主题的特征是“闲愁”,一种与众不同、意味独特的“闲愁”。一、辛弃疾词作“愁情”主题的内涵仕宦时期,辛弃疾的“闲愁”,是以悲叹…  相似文献   

9.
马维林 《成才之路》2012,(14):31-31
作为南宋词坛上爱国主义旗帜的辛弃疾,是向来被人们称为"才华横溢"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这是后人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写下的评语。和辛弃疾生活在同一时代,稍晚一点的刘克庄,也称赞辛弃疾的作品:"大声镗塔,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侬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他的那些慷慨激昂之词,能激发人的爱国精神;就是绵密婉丽的抒情咏物作品,也能给人以启示,他的词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红巾翠袖"一词一般释为歌女,但其内在涵义是作者运用比拟象征手法,象征着词人的家乡故土.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宋代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民族英雄。他的一生留下了六百余首光照千古的词作及一些卓越的政治与军事论文。他自四十三岁起被迫退居江西上饶、铅山县农村以致含愤而逝,在江西这块土地上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有关他的遗迹。去年是辛弃疾诞辰850周年,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探讨他的词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词作,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作者抗金的爱国情思和慷慨激昂的斗志。他在遭受排挤闲居的近二十年间,写下了为数不多的反映农村田园风光的词作,本文在简介辛弃疾生平的基础上,主要对辛弃疾三首田园风光词作了浅析。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神州大地的一位华厦文字史上的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早年参加耿京起义,抗击金兵,壮志凌云。南归以后,他不为众人所容,受压抑排斥,不被进行重用,拳拳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一代王佐之才,却落得以爱国词人终老,千载之下,万为人浩叹!  相似文献   

15.
<正>论据片面、论证单一作文示例及诊断一篇或是一幅发自内心的作品,必然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期冀,或是内心某种强烈的思绪,而一篇或是一幅敷衍了事的作品,就很难说明什么。近了说,抗战时期,"用笔战斗"的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人民、为国家而奉献。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得多少赞叹,给多少文人树立了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榜样。而他的一生也正如他所说的,用手中的笔同入侵者战斗着。而他的作品也强烈地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保家卫国的决心。远了说,宋代苏东坡被贬杭州数年,得不到朝廷重视,然而官场失意的  相似文献   

16.
胡相洋 《文教资料》2012,(26):36-38
程抱一说石涛所经历的人生悲剧是"三重丧父"。一是丧失了他的生身之父,二是丧失了他与之相连的王朝,三是最终丧失了他的精神之师,向上一大涤,"背弃"了法门佛老。这种种的丧失让石涛一生都游走在无尽的漂泊之中,皈依感总是在身份失去后才显得尤为强烈。石涛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无数的追问中,他试图寻找的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并显示出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在身份追问中所形之于笔的画作,不同于其一贯的"排奡纵横"、"大气滂沱"的风格,这部分画作如午后含着春愁一般,延展着娇人的婉约。  相似文献   

17.
唐岳山 《人民教育》2013,(12):33-34
提起"中国梦·教育梦",我很自然地想起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马小平老师。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没有特级教师的"光环",也不曾有过挂牌的"名师工作室",然而他却是真正有着"教育梦"的人,并一生都怀揣着梦想坚定而执着地行走。在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开始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当时,他和一帮同学痴迷地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一起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感动,对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充满着期待。也就在那时,"教育梦"在他的脑海中孕育,"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18.
英雄感怆 大声镗镗——论稼轩词的崇高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生活的悲剧时代,他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戴娜 《文教资料》2007,(34):40-43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人情小说,"帘子"这一意象与家庭、女性关系密切,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帘子"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帘子"贯穿潘金莲的一生,"帘"隐喻"莲"的命运。"帘子"意象更好地塑造出潘金莲这个丰满生动的审美形象。第二,"帘子"是全书批判晚明社会黑暗、道德沦丧的重要工具。作者冷酷地用一张张"帘子"解剖和"殓"葬了丑恶的社会。"帘子"集中了作者批判和审视的目光。第三,"帘子"寄托着作者对女性、对生命的深深"怜"悯,对生存的思考和反省。最后,"帘子"是串"连"贯穿全书的一条隐线。"帘子"不仅作为一个物质的道具参与叙事,更作为一种深层的情绪连缀着整部作品。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从小在金人占领区长大,立志要收复失地,为民族复仇雪耻。因此,他把一生精力都投放在抗金御敌,中原一统的奋斗当中。符离之战大败后,南宋统治者一战丧胆,情愿进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被歧视不受朝廷重用。因此,他的词多数表达想要收复失地的爱国热忱,吐露报国无门的愤懑。在他的词中我们能读出浓郁的英雄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