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兴运 《当代学生》2013,(Z2):25-26
局长经常教育身边的人说:"人要活得有点品位,不要整天浑浑噩噩地,庸俗得像根草。"局长这样教育大家是完全够资格的,他本人就是小城里才华横溢的人物,各位同僚对他都敬畏三分,人称他是局长的局长。其实,局长原本也庸俗得像根草一样,整天跟他的同僚吃喝玩乐。有一次,一位爱好书法的上级领导来视察,完毕后各位局长陪宴。席间,  相似文献   

2.
<正>1.必须学会接受批评。面对上司的批评,认为自己没错,是你缺乏认识问题的能力;认为自己错了,是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错误的最好方式就是对错误避而不谈。关键一条,不许和老板谈公正。2.必须理解"难得糊涂"的词义。糊涂让你被人认为没有主见,不糊涂让你被人认为难以相处——"难得糊涂"在于糊涂的时机,什么时候糊涂取决于你不糊涂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双面郑板桥     
也许有人不知道郑板桥是谁,但是不知道"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四个字由于有着适合的风雅程度同时又不失世俗的智慧,因而顺利地进入了千家万户。"难得糊涂"按照郑板桥的说法,乃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三百年后无数人引郑板桥先生为知己,个个面对这四个字作"深得我心"状,殊不知这句话只有绝顶聪明之人说出来才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本来就是蠢蛋,自然一直都是糊涂的,何来"难得"一说呢?  相似文献   

4.
8月14日 晴 多数人都推崇“难得糊涂”四个字,似乎不参透这几个字,生活得就显得不够豁达,在社会上便不能左右逢源。“难得糊涂”这一词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有关郑板桥提写“难得糊涂”时的心境,历来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相传 ,晋代画祖顾恺之作画 ,曾数年不给画中人点睛。有人不解 ,问他何以如此 ,他说 :“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之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 )一语道出 ,表现人物 ,关键在于画好眼睛。故而轻易不下笔 ,只要一下笔 ,务求以一目而尽传精神。一次 ,顾恺之为同僚作肖像 ,作完后 ,与那位同僚本人对照 ,总觉画好的肖像不象那位同僚。对画好的肖像逐一审视 ,五观、形体、衣着、举止 ,又无一不与那位同僚相象。顾恺之很纳闷 ,一有闲暇 ,就琢磨这事 ,如此反反复复 ,终于恍然大悟。原来 ,顾恺之的那位同僚 ,与常人明显不…  相似文献   

6.
据《唐宋八家丛话》记载,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任翰林学士时,一日和同僚外出,见 奔马踩死一犬,他就问同僚怎样用几个字记 下此事,同僚说可记: "有犬卧通衢,逸马 蹄而死之。"这看上去已很简洁,谁知欧公笑 道: "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不如记'逸 马杀犬于道'。"相比之下,欧阳修更胜一筹。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诵的"黄犬奔马"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叟糊涂之人,郑板桥觉得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  相似文献   

8.
很不喜欢戴眼镜,因为我怕这个世界过于清晰,不知是眼镜"过滤"作用本身的缺陷,还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清晰的世界总给人以突兀甚至"敬而远之"的感觉. 不想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楚,不想把每件事情搞得太明白,正如"难得糊涂",糊涂也真是难得.隔了一层纱的世界,少了一丝尖锐,多了一丝柔美,少了一分争斗,多了一分平和,少了一种喧闹,多了一种超脱,这才是自然的世界,看不出本来面目的事物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正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沈赞之仰天长叹,说:"事已至此,沈某没别的愿望,能让我见一下皇上,我就死而无憾了。"齐高帝知道了,很好奇,就把沈赞之提到朝堂上审讯,问他为何要见自己,沈赞之说自己获了一种很独特的  相似文献   

10.
光阴     
老人在一个半阴半晴的夏日的午后,手摇一把扇页上写着"难得糊涂"的竹骨扇子,半眯着眼,倚在松软的沙发里,睡意像雾霭一样在他的眼前弥漫。"真想回家啊!"老人轻声嘀  相似文献   

11.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Z2):34-35
主持人龙吟:他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一句"难得糊涂",被奉为处世为人的精妙之道。在长达二十四集的"闲话东坡"完结之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将从本期开始,与大家分享书画怪杰郑板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枚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再清楚不过了。“难得糊涂”这句名言,是他从几十年风吹雨打的个人阅历和无数荣辱成败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与处世的哲理。  相似文献   

13.
<正>"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一种人生哲理。课堂上的"难得糊涂"是指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在课堂上抱愚守拙,故留时空,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信心和热情,它是教师在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高层次思考"欲擒故纵"的一种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14.
似乎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钢琴大师们都是拥有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西方人,但是一个年轻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人的看法,很多西方人也不得不赞叹:"原来东方人也是很会弹钢琴的。"这个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年轻人就是新一代的钢琴王子—郎朗。他,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一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国的莫扎特"。他创造了许多"第一",堪称世界乐坛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5.
同僚关系是古今官场中十分重要且难以处理的一种关系,其间牵涉到权利、责任、情感等多种因素。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沉,处理与同僚的关系是其时刻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一是作为副手,任杭州通判,一是作为主管,任杭州知州。无论是做副手还是做主管,苏轼都与同僚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苏轼在杭州的仕宦经历,从两个侧面完整地诠释了副手如何与正职、正职如何与副手之间的相处之道。苏轼认真吸取了初仕凤翔签判任上的教训,以其经时济世的政治抱负,干练的行政能力,不贪功、不诿过的品质,过人的才华,宽厚待人的性格,形成了其独特的从政风格与魅力,维持了与同僚的和谐、协作关系。这对今天的人们如何处理同僚关系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走着瞧!我这可算是恨上你了,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里去天堂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天蓝色的彼岸》讲述的是主人公哈里在车祸后去向了另一个世界。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死了多长时间,他也曾试图回到他还活着的世界中去,并且对他的家人说一声抱歉。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更加不可能说出那句埋藏在他心中好久的话。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会是什么个模样,也许死后会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可是当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以后,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悲痛。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活下去,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干该干的事情,去珍惜身边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像书中  相似文献   

17.
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忠厚本分,性格内向,薄于交游,但他是一位卓有影响的文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清官,其交游者不下数百人。限于资料,仅考索其师友门人、官吏同僚、亲戚家人、作品人物等交游者二百余人,绝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且从其交游更能了解其为人和品格。本文对其上司、同僚略加考索。  相似文献   

18.
球球 《高中生》2008,(24):39-39
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却不多。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敢说他一生中从没遇到过任何失败。因此,我们必须面对失败。其实,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看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和研究价值的精神导师。我们与他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人与人之间拥有内部和外部的共同性,我们可以通过他以文字作品为主要形式的生命表达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我设计的研究路径,正是从他的文本世界进入他的生活世界,进而探究他的精神世界。我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一部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传记,力求体现真实性、精神性和他的个性。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坚持"以苏解苏"、"以苏叙苏",即让他自己陈述自己,完成自己。其间也有我的理解与评论,因而更准确地说,我要完成的是关于他的精神发展的"评传"。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他是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被称为诗、画、书三绝。他那条难得糊涂的条幅,用各种规格印出来,在我的卧室兼书房就悬挂了一幅,自命聪明者也,煞是哲学。案头有一册草黄色硬纸皮装帧的景印《郑板桥全集》(全一册),是国学整理社世界书局于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