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11,(12):65-65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0周年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10周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相似文献   

2.
杨家玲  李玉泉  黄晓云 《职业圈》2011,(29):10-11,25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发展,企业文化“低碳化”建设对我国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重。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在《京都议定书》中,用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市场。  相似文献   

3.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党和人民最主要的舆论喉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报,其发展经历也是新中国成长的写照。《人民日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大型报业集团,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界经常拿它与西方百年老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相提并论,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纪录片界,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孙书云是一位中国故事的成功讲述者。孙书云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英国从事独立纪录片制作,其著名纪录片《西藏一年》曾以“罕见的深度”呈现了一个西方人所不知的西藏。近年来,她又涉足中外合拍纪录片领域,先后与中央电视台、BBC等中西主流媒体合作制作了《中国艺术》《喜马拉雅的天梯》《天河》等中国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6.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10,(2):61-61
台湾《联合报》2009年12月29日刊文《空白的20年(论语)成日本救世圣经》说,长期不景气让日本社会充满失望与闭塞气息,中国的《论语》竞成了救世的圣经。在严峻环境下,重新拾起古典书籍,想要从中寻找生存与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渐增加,来自中国的《论语》让日本人找到了避风港。  相似文献   

8.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9.
这是节选自《环球时报》驻外记者的一篇文章。该文列举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一年里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并分析了中国屡被误读的原因,发人深思。尽管西方对中国并不乏“正常的解读”,但这样的声音还是太小了。随着西方希望了解中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如何避免中国被误读”是对外传播人士需要积极应对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10.
徐忠友 《文化交流》2009,(10):21-23
冯小刚因拍摄“贺岁片”而闻名,被许多观众称为“贺岁导演”。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中,无论是前些年拍摄的《没完没了》《大腕》,还是近年来拍摄的《天下无贼》《手机》等,都有一种独特的“冯氏幽默”,让人看后有惊叹,有笑声,也有思考。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诞辰日是西方媒体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和阐释中国的重要机会,本期就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中西方报道,选取新华社和《南华早报》两篇稿件,分析探讨如何跳出毛泽东本身,来传递我们想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桃花源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张《游仙窟》、顾况《仙游记》、《莽墟赋》也是类似作品 ,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关怀视野是不同的。顾况《仙游记》、《莽墟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期望的历史回归 ,表现了作者社会关怀的广阔性 ;而张的《游仙窟》则纯粹是文士对诗酒风流的追慕和向往 ,其关注点在个体生活。顾况是对张的超越和向陶渊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5月15日,“中国外文局汶川地震三周年对外报道采访团”抵达四川进行实地采访。采访团由局长周明伟、副局长陆彩荣亲自带队,由来自美、法、西、日、俄等国的5名外国专家以及中国网、《人民画报》、《今日中国》、《北京周报》、《人民中国》、《中国报道》、《对外传播》等多家媒体单位共计24人组成。  相似文献   

15.
陈日浓同志是我住对外刊物《人民中国》和《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30多年的老同事。他的新闻作品选集《从霉域到海峡》最近出版,我有幸先读为快,欣喜之余,也产生不少感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红色文学担负向世界传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塑造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形象,为我国促进外交,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沙博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中西方国家文学层面的交流。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该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沙博理译介的茅盾作品《林家铺子》和《春蚕》,分析其红色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探讨生态翻译学如何具体解决案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探究中国红色文学的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学的英译及中国红色文学“走出去”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期选取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和《华尔街日报》的《中国正在成为绿色技术领导者》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认为,《中国工人》的一组报道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主题不宏大,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表达主题的最佳方式。后一篇点评则提出,在做科学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应巧用术语和数据,运用比喻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18.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CCTV-9、国际台、《中国日报》、中新社、(《上海日报》英文版、《深圳日报))英文版等专业媒体日益强大。但与西方媒体相比,我们在全球媒体的总量和新闻信息播发的总量仍微不足道。信息量的微弱,必然会削弱中国传媒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树立中国传媒的国际新形象有所影响。因此,发展壮大地方媒体对于国际新闻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包括易学文献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学术视野,对《易经》在西方的译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在翻译和诠释的过程中用出土易学文献来替代通行本部分对应文字,或者结合甲骨文、金文以及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易经》的意义进行重塑,打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在《易经》的诠释上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