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洋 《考试周刊》2011,(77):41-42
黎锦熙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法的奠基人之一.其对口语教学的贡献可谓卓越。他提出的“口耳之学”是其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之一,对今天的口语交际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黎氏所谓的“口耳之学”即为听说训练,然而在日益强调听、说训练重要性的今天,口语交际教学中却仍存在着重读轻听、重抒情轻说理的现象,而说明文更是在口语教学中被忽视。作者在黎锦熙“口耳之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苏州园林》的教学案例来设计说明文的“口耳之学”,以达到在说明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一箭双雕”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今说明文教学缺乏情趣,遭遇学生和教师的冷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窥视一堂堂貌似完美的此类教学,教师一厢情愿地大谈说明方法和科学知识现象屡见不鲜,似乎唯如此才落实教学目标。于是乎,缺乏情感因素的机械训练造就了叶圣陶所说的“活书橱”,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缺失了魅力,科普知识点也成了无味的“鸡肋”。在感慨之余,  相似文献   

3.
说明文教学中的“言”、“意”现状颇为尴尬,“言”被放逐,“意”被消解。殊不知,说明文的“言”、“意”气质与生俱来,“言”有品格,“意”有韵味。“言意共生”让说明文教学更有文体气质。教学中,应在阅读策略的学习中、在表达方式的揣摩中、在说明方法的迁移中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说明文是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文体,它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说明文都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常常忽略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按照阅读教学的固定模式来上课,导致说明文教学的目标模糊,训练缺失,效率低下。下面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说明文的教学中如何实现“趣”与“实”。  相似文献   

5.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方面剖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文章指出“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步入五大误区:语用之“窄”,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窄化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或“读写结合”;语用之“泛”,把挖掘出的零散的语用点堆砌串联成教学过程;语用之“偏”,为体现语用而设定偏离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语用之“分”,教学中脱离文本语境的训练,导致内容与形式分离;语用之“被”,学生“被语用”,沦为语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声乐教学中“情”“意”“声”“技”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的论述,力图达到“以情为先”,“以意引声”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小众”地位,因其语言大都偏重科学与准确,缺乏生动性,内容以说明为主,有趣的情节较少,所以致使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无聊,学得枯燥,气氛沉闷,效果乏力。  相似文献   

10.
李爱斌 《考试周刊》2012,(24):42-43
说明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的教学课似乎就变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迷失了语文的自我。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教学的通病。如何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情趣呢?我认为设计科学的随文练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沛先 《广西教育》2014,(2):90-90,102
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落实“双基,’,应注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三方面的“三忌”,提倡教学“四要”。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加速“物”“意”“文”相互间转化进程,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说明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难和易的矛盾。即文章浅显明白,一目了然,但教起来感到困难;写作方法容易讲清楚,然而写作实践却又很难。根据我们的体会,说明文教学要“大兵团作战”。这就是说,要选取多篇文章集中组织单元,采取单元教学的办法,循序渐进,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部编教材除初中三、四册说明文较多外,其余各册入选的说明文数量有限。很有必要多选些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熔于一炉的佳作,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说明文面广量大,选文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限于平实的说明文,有时把  相似文献   

14.
韩泽明 《考试周刊》2010,(47):211-211
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我国美术院校的必修课,在美术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术”与“美”的关系,是我们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巳”“已”“己”是三个常用字,同学们在运用中常犯错,主要原因是对这几个字的音、形、义混淆不清,教学中不妨这样来区别:  相似文献   

16.
说明文教学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情又有理,情趣盎然?笔者一直以为应该以“文”定学,也就是从文体本身出发,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钱梦龙语文教学“三主”论的争论,正如刘孝学在《钱梦龙语文教学想讨论述评》(载《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分歧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我认为,纠缠子“主体”或“主导”的概念无助于同题的解决,只有揭示它们的涵义,才能理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语法复习教学中,碰到一个有关构词法的问题,有学生认为“看台”与“看戏”两词在构词上是相同的。其根据是,两词都是由动词性语素“看”跟名词性语素“台”“戏”构成的,是动宾式的构词法。这样简单的公式化说法,实有不妥。  相似文献   

19.
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渔父》课例,蕴含着独特的生成性教学智慧.与传统预设性教学相比,它更能凸显教学过程的“无为之治”与“有为之智”.“治”在教学的“即席创作”,在与学生的碰撞中,即时生成的新思想、新方向;“治”在“赋权学生”,主动舍弃课堂的主导权;也“智”在生成资源的抓取与深度挖掘上.这样的生成,有语文之美,有生命之美,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李庾南做了六十余年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始终做到“学科育人”“班级育人”,并将两者高度融合起来。优化的班级组织与生活形态,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育人,也可以使发生在班级场域之中的教学活动更好地产生“育爱”或“爱育”的效果与效力。李庾南在“班级育人”中注重和强化“教学育爱”,她所创立的教学论即是一部“爱的教育论”,其“教学育爱”实践有着丰富多彩的行为样态,而她所构建的“班会课学程”也有着丰富的“教学育爱”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