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美国总统的儿子小罗纳德,作为美国一家杂志《花花公于》的特派记者,采访美苏首脑会谈一事,在美国新闻界曾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按着惯例,不持有白宫记者证的记者,不能作为记者代表团成员,接近美苏首脑会谈现场。小罗纳德虽然没有白宫记者证,却在会谈期间,垄断了惟一可以出入里根总统住处的记者资格,并和其他记者一样,  相似文献   

2.
1987年12月8日至10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会晤。在此之前,世界各大通讯社都为搞好这次重大战役报道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戈尔巴乔夫访美的三天里各大通讯社之间展开了一场在时效、质量、数量上的全面竞争。为了搞好这次报道,世界各国的记者云集华盛顿。截止到1月5日报名参加报道的美国和外国记者已达6,000人,实际超过了8,000人,仅三家美国广播公司就有1,500——1,700人。苏联去的记者少说也有80人以上,仅塔斯社由社长洛谢夫带队就去了30—40人。  相似文献   

3.
NOBU 《航空档案》2010,(5):18-27
“八之翼”的诞生 1939年9月.德国进军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之后,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契机,美国也宣布参战。在宣布参战后的1941年12月23日到1942年1月14日之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古尔在华盛顿举行了首脑会谈。这次被后世称为。  相似文献   

4.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布什,从5月30日到6月3日在华盛顿举行两人之间的第二次最高级会谈,在裁军和双边关系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并着重就德国统一和统一后欧洲格局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锋。华盛顿会谈,被称为冷战后超级大国的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为报道这一重大国际事件,来自美苏和世界各地的5500多名记者云集美国首都,人数之众,前所未有,成为国际新闻界的又一场大会战。从马耳他到华盛顿并非坦途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布什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5月31日至6月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和附近的戴维营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最高级会晤,双方在4轮正式会谈和一轮非正式会谈期间讨论了德国统一、欧洲安全、双边贸易、苏联国内形势以及地区性冲突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的人不会不知道尼克松。知道尼克松的人不会不知道水门事件。知道水门事件的人不会不知道,那是两个小记者掀起的轩然大波——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中被拉下了马。 1972年6月17日,美国的一帮警察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里——那是美国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抓住了5个装窃听器的人。6月18日,《华盛顿邮报》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6月19日,尼克松的新闻秘书称这一事件是“三等盗窃未遂案”。尼克松则否认白宫与这一事件有任何关系。 《华盛顿邮报》负责这一事件报道的两位记者不吃这一套。他们一个叫卡尔·伯…  相似文献   

7.
在华盛顿举行的苏美首脑第三次会晤是1987年岁末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出重头“压轴戏”。来自五大洲的数千名记者云集美国首都,围绕这次会晤,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大竞赛。原来预计有五、六千名记者参加采访,最后的估计是八、九千人。当时,分设在马里奥特旅馆和美国商业部礼堂的新闻中心,在白宫和国务院的记者室,以及苏联大使馆和苏联代表团下榻的麦迪逊旅馆附近,记者无处不在。由于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地球变小了”。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加,人们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如有稍为重大的国际事件发生,蜂涌而至的记者动辄数以千百计。这次,有那么多记者前往采访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在向世界性通讯社挺进的新华社,对苏美首脑会晤这样一次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既是应尽的职责,也是严重的考验,我们自然是要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8.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媒介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迅猛前进。作为记者,深入第一线采访,原是无可非议的普通常识。可是,有些人却怀疑地问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世界,各种影像、音响宣传材料及电传、传真文字稿呈现在你眼前,新闻信手拈来,俯首皆是,难道记者还必须以采访作为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吗?笔者认为:采访手段和形式尽管变化多端,但深入第一线采访是记者的天职,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请看事实: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9,000多名而记者却有14,000多名,记者比运动员还多。采访1987年美苏首脑华盛顿会谈和1988年苏美首脑莫斯科会谈的各国记者都各达数千人。“热点”地区的重要事件也引来有增无减的记者群。不但电视、电台、摄影等音像记者在增加,文字记者的采访队伍也在扩大。这就说明,各国新闻机构越来越重视现场采访,以便提供更多、更快、更好、更具特色的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界,如果仅依靠第二、三手材料去写作,甚至甘当“文抄公”,是没有前  相似文献   

9.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找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部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 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6日,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版刊有《印巴首脑会谈聚焦克什米尔问题》一文。与不少读者一样,初读该题前半句话,笔者还以为这次印巴首脑会谈业已开始了呢。然细读内文才知道,其实并非如此:“……应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邀请,(巴基斯坦总统兼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将于本月14日至17日访问印度,并举行两国两年多来的首次首脑会晤。”  相似文献   

11.
挑战之一:新型媒介惊人的增长速度1998年1月17日深夜,31岁的德拉吉通过其在互联网上开设的《德拉吉报道》向世界各地的近5万名邮件订户发送了一个震惊消息:“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点,美国《新闻周刊》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抽掉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几分钟里,网民们即行动起来,或转发信息,或搜寻新的信息,并很快将一个有关白宫的新闻讨论组改造成聚焦于此一事件的热门讨论组.在《德拉吉报道》的订户中还有一些传统媒介的记者,好像在同一时间听到了发令枪响,也全…  相似文献   

12.
不寻常的杂志1985年10月9日,美苏首脑日内瓦会谈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一份名叫《国家利益》的杂志在美国问世了。该杂志很快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注意。《华盛顿邮报》(10月9日)《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17日)、《时代》杂志(10月24日)等美国有影响的报刊份撰  相似文献   

13.
1993年9月13日早上6点,熹微中的华盛顿显得美丽而安宁。虽然还沉浸在夜晚的梦中,可坐在分社同事王楠驾驶的车上,我惺忪的双眼却直盯着前方。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于中午在美国白宫南草坪签署举世瞩目的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白宫新闻办公室要求,参加采访的记者必须早上7点30分之前从白宫西北门进入白宫。 背着摄影包、300mm镜头、拎着独脚架,我忐忑不安地走到白宫西门里的栅栏外,向栅栏里的一位负责人递上我的美国国会记者证。因为我到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才一个多月,这又是我第一次进入白宫采访,所以白宫电脑里还没有我的  相似文献   

14.
就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前苏联的克格勃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务机构;可是对于美国记者理查德·瓦莱里亚尼来说,感觉就大不一样,因为在20多年前,他在一名克格勃高级特工的帮助下,获得一则独家新闻,一举轰动美国。下面是瓦莱里亚尼的回忆: 1967年,我是美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部驻华盛顿的记者。那年6月,我顶替休假的驻白宫记者雷·谢勒报道了一个星期白宫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0月7日至27日,我率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四人,应美国陶森大学和帕塔森新闻出版公司的邀请,先后访问了美国巴尔的摩、圣保罗、华盛顿、纽约、旧金山五个城市,访问了美联社、《今日美国》报社、《巴尔的摩太阳报》、巴尔的摩电台、电视台,还专程去美国中部的圣保罗参加了全美记者协会的年会。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本名叫《议事日程——克林顿白宫内幕》的书,在美国引起舆论界一片观注.该书一一列举了克林顿入主白宫前的豪言壮语,坐上总统宝座后在挫折、气馁、灰心气氛中难以兑现的种种鲜为人知的事实,字里行间一再形容克林顿“只是一个稚嫩的小孩子.”它的作者是老牌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如果是别的记者批评克林顿,那倒还无所谓,但伍德沃德批评他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伍德沃德早在1972年他20岁出头,在美国私人报纸《华盛顿  相似文献   

17.
整整7天的亚洲行,美国总统奥巴马给韩国预留了20个小时,所以他必须直奔主题。奥巴马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会谈的时候,两位首脑对韩美同盟赞不绝口。比起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算是友情的华丽恢复,更重要的是,首脑会谈还出现了美国总统特使访朝这一爆炸性新闻。  相似文献   

18.
张弘 《新闻记者》2001,(6):36-37
“他长得和布什还真像 !”“听这慢条斯理的口吻 ,是个政治家吧 !”当53岁的欧文·沃曼步入“2001年APEC会议上海新闻媒体培训班”时 ,其举手投足间的优雅风度引得众人纷纷猜测。不错 ,他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报》 (USATODAY )的华盛顿资深编辑 ,从里根时代即开始从事白宫报道 ,人称“白宫记者” !报喜也报忧“里根喜讲故事 ,克林顿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布什父子 ,我比较欣赏 !”从1983年开始和白宫打交道的欧文头一次向他年轻的中国同行讲起了记者眼中的美国总统———“演员出身的里根讲演才能出众 ,可是…  相似文献   

19.
《新晚报》1987年12月2日发表这件读者来信时,配发了记者的调查附记和署名评论。这组报道,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收入《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一书。书的编者加了如下评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盛顿明星报》终于在8月7日停刊了。法新社形容它的最后版“实际上是个讣告”。最后一期的报纸确是凄凄惨惨的。头版上方将近四分之一篇幅,刊登以白宫为背景的通栏大照片,上面用特大号黑体字印着“最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