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运算定律》单元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脱离具体情境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难以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何基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呢?  相似文献   

2.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规律揭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填数练习:集体练习并讨论后,教师没有出示别的练习题,而是说:“同学们,老师出题你们填了,都填得很好,你们能不能也出些题考考老师呢?”学生立即被教师的话吸引,新奇、自信、面带笑容动起笔来。经同学交流、合作,学生们出的“考题”,难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其意义的理解及灵活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诸如课堂上学生既观察、比较,又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可在练习中,学生依然频频出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魂”.事实上,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和应用.那么,教师应如何揭示这一“灵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运算定律”教学中存在“学生简算技能熟练而简算意识淡薄”的问题。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通过“对过往教学的反思”和“对数学原理一致性的分析”,构建乘法分配律“原理一致性”的结构关联路线,将乘法分配律置于“数与运算”主题的大结构中进行整体考量、整体设计与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在结构关联中体验与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从而达成对“数与运算”主题原理一致性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能巧算吗?     
万里 《数学小灵通》2003,(12):29-29
学习了多化数乘法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 3080×4800+308×52000 小林分析这道“两头乘、中间加”的题目时,见算式中两个乘法因式没有相同的因数,觉得缺少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条  相似文献   

6.
一、“乘法分配律”教与学的现状“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三大运算律之一,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包含单一运算相比,乘法分配律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思维含量较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运算律。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很难,差错很多。因此,有许多学生很怕简便运算。这很令教师困惑:原本可以减轻计算负担的乘法分配律为何却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是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相关内容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如何突破难点?在思考如何改进乘法分配律教学之前,我们先从教与学以及教材这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往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往往结合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a+b)×c=a×c+b×c”。然而,学生在做作业时,碰到“(a+b)×c”这种刚学过的题目还会做,但碰到“a×c+b×c”这种要倒回到“(a+b)×c”的题目时就大眼瞪小眼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36页。教材分析: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这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乃至对实数、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也同样成立,因此,它们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五条运算定律中,前四条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乘法分配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无论是以前的“根据数值计算发现规律”,还是现行教材中“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新授课时,十分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口述训练,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现将其教学过程简介如下。1 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课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堂课,我们都来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相似文献   

10.
在经过五组式题[如123×4 123×6与123×(4 6)等]的计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然后揭示出“乘法分配律”。接着安排两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二是教师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在教学时,由于教师的失误而引发了学生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姜治爱 《成才之路》2012,(18):93-93
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如果只是通过类比方法仿写等式进行计算,得出乘法分配律,那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没有建立数学模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突出强调从乘法的意义入手,得出乘法分配律,学生不但知道为什么乘法分配律会成立,而且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新世纪《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第56页)。 背景说明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一,运算律的表达形式是一个恒等式,是对原来的算式进行恒等变形,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运算本质的把握,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灵活简洁的运算能力;其二,相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言,乘法分配律变化比较多,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变化存在理解误区,他们通过对这个形式的简单模仿来直接做题计算.基于此,笔者从乘法分配律的“形”入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理”,引领学生实现由形到理的飞跃. 一、抓住内在“理”,理解外在“形” 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减法,是一种重要的运算模型,在小学数学中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运算定律之一.这个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进行推理,吃透其中“分配”这个“理”,找到哪个是变的哪个是不变的“量”.  相似文献   

14.
<正>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相比,乘法分配律的学习难度较大。综观各版本教材,例题都是创设现实问题情境,通过解决问题得到等式,再让学生举出更多例子进行验证,发现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学生“依葫芦画瓢”地模仿着举例,只关注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略乘法分配律的“神”,导致练习中对那些“形似而神非”或“形非而质同”的算式常常混淆。备课中,我们重点思考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教材第64——66页的例6、例7及练习十四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2.培养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和逆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各色小木块若干。【教学流程】一、复习铺垫,让知识在顺向中迁移。1.口算(先说一说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  相似文献   

16.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购买服装需要付款多少钱,让学生列出两种算式并说明理由,从而得出一组等式;然后再让学生写出几组类似的等式,对几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找出等式两边的异同及其联系,引出猜想;接着启发学生举例验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而乘法分配律的实质是“c组(a+b)可以分成c个a加c个b”,但这一实质的获得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来展开这一课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正>“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的又一个运算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较难理解,学生在运用其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乘法的意义出发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将是我们教研团队研讨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华德红 《考试周刊》2014,(66):74-74
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三大定律是小学学习的运算律内容。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感到生疏、陌生,不能找到相关的知识基础。数学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知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找到相关的旧知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知的模型。有了旧知作为基础,新知的模型才能稳固。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学生最难接受,教材中安排学生大量举例,只能从表面上建立模型,而不能晓其理,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常常出错、混淆。分配律一直是学习的难点,究其原因是没有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找到分配律的"根"——算理。又到学习乘法分配律了,作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9.
对于"乘法分配律",学生能熟记公式,但却会滥用或误用。通过强化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抽象过程,能使学生真正明白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20.
“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教材定律“原型”的挖掘,要强化并设计学生所需要的“活动经验”渗透.如果我们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能够时教材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以让活动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提早形成定律的模型,适当提前定律教学的话,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