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桂渝芳 《今传媒》2014,(1):127-128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4.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5.
郭帆 《东南传播》2012,(9):60-62
本文以2011年《陕西工人报》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介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了解读。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农民工时,主题集中、立场鲜明、消息来源多样,而且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时节性。然而,在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媒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农民工塑造为十足的"沐恩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话语空间,报道立场不够客观。  相似文献   

6.
赵凌晖 《新闻世界》2011,(9):115-116
由精英主导的媒介话语权,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始向公共话语权转变,弱势群体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本文从传者与受者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为切入点,针对弱势群体在电视媒体新闻报道和节目中话语表达受限的问题,分析"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报道的忽略和失衡、传播效果的过分追求、缺乏人文关怀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要从政策、传播渠道、记者新闻素养等方面着手,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维护起来。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环境、媒介格局、知识能力的限制,农民工在传播格局中始终处于"被传播"的位置,处于大众传播的边缘.即使在面对媒介时,农民工也不太懂得如何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农民工由于缺乏与媒介的互动,自身话语权的流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媒介话语的偏向.本文运用角色理论研究当代法治新闻中是如何通过话语"定义"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10.
张玉洁 《新闻世界》2013,(1):158-159
住房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房产动态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进而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通过对房产新闻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解读媒介话语的权力构成。媒介与各方利益关系作用下滋生了媒介话语的依附性权力,媒介话语内部生成机制决定着其生产性权力,媒介作为稀缺性资源而伴随产生了媒介话语的资源性权力。而这三种权力皆可为良性,但若缺乏规制或过度规制使易产生偏向。怎样在报道的过程中,力求客观公正,如实报道,让媒介话语向有利于百姓福祉的话语框架中迈进,应是房产新闻报道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尽管现有媒介框架研究文献描述了多种抗争框架,但它们尚未有效地呈现中国抗争框架的整体图景,这种不足部分地源于单案例和描述分析的研究路径。本文采取类型学的思路,试图从话语符号、表征框架和文化资源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理解框架现象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40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拆迁抗争案例进行多案例归纳,提出"传统底层道义型框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和"现代法理型框架"三大抗争文化框架。分析结果揭示了当前中国抗争框架的三个基本特征:三大文化框架并存、现代法理型框架相对弱势、多种框架共用。中国的抗争文化框架既呈现出历史延续性,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公民权"和"推动法制进步"等表征框架的运用,这部分取决于抗争群体和抗争的媒体/政治环境的变化。多框架共用现象表明,中国的抗争者倾向于工具性地运用框架化策略以便有效地引起公众和国家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媒介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传媒发达的拟态环境中,人们的起居生活和重要判断无不以媒介的信息提供为准绳.传媒选择什么人物来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构建人物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媒介人物形象因此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并具有了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正是<媒介与商人--1983~2005〈经济日报〉商人形象话语研究>(彭焕萍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一书作者所阐述的研究缘起和立意前提.  相似文献   

13.
岳璐  蔡骐 《传媒观察》2012,(10):16-18
对粉丝报道的框架分析与批判反思表明,媒介采用污名框架与温情框架建构了"魔鬼"与"天使"两种不同类型的粉丝形象,从而产制出不同的社会文化意涵。这是传媒与政治逻辑、市场逻辑斗争、妥协进而合作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粉丝框架也存在迷失的隐忧,导致了对粉丝的固有成见以及消费主义的扩散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传媒的弱势群体报道现象的考察,分析了传媒影响力经济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传媒三种角色定位的模糊与矛盾是产生弱势群体传媒失语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同时结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传媒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话语权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赛男 《东南传播》2010,(10):45-47
媒介话语权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因而,在传播实践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组织、利益集团都在积极争夺对媒介话语权的控制,从而导致话语均衡的理想状态很难形成。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来自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控制成为制约话语均衡的主导力量,媒介话语权也因此一度沦为"政府代言人"或"经济创收者"。为此,本文提出的重构媒介话语权仍以寻求话语均衡为目标,认为媒介话语权应该回归公共权利的本质,自觉地代表公众利益,为公众服务。也就是说,媒介话语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媒体、公众的公共意识的树立。事实上,媒介话语权均衡状态的建构不仅是大众传媒的进步,也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一、媒介话语权在受众影响过程中传播模式的应用当人们力图从社会层面分析话语权与受众利益关系来试图找到平衡话语占有权有效策略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话语权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所运用的传播模式的影响。媒介的态度被投入公众舆论中,来制造"同意"。媒介话语如  相似文献   

17.
陈文敏 《中国出版》2012,(20):74-76
城镇弱势群体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现代性后果,近年来的媒介呈现大致经历了媒体无意识、意识初醒以及媒体聚焦三个阶段,但弱势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者"与"弱者"身份。为突破该族群媒介身份建构的困境,建议尝试两种增权途径,以期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框架中实现媒介与人的双重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河南"7·20"特大暴雨作为突发公共事件所引发的风险和危机,呼唤媒体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角色.本文从微观层面切入,运用"梯次模型"对《人民日报》不同媒介平台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媒介融合生态下不同终端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构建.同时,本文认为在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人情味议题应当发展为一种常态化的媒介话语.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的“银发潮”,当代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报道立场褒贬不一,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由此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本文以“全国老年期刊联盟”麾下的15家老年期刊①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老人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运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理论来透视我国主流老年期刊媒体中关于老人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及叙事策略,从中发现老年期刊如何运用象征工具(Symbolic Devices)建构关于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以及对晚年生命价值的集体理解(Col ective Sense-making)。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三联生活周刊>"环保"报道为例,分析在媒介语境下中产阶层"环保"媒介话语的状况与特点,及其话语深处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