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记者在努力充实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何种礼仪风范“包装”自己,以取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产生一种亲情效应和认知效应,进而获取最佳采访效应。一、良好的形象和恰当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第一通道新闻记者的职业…  相似文献   

2.
采访活动中,记者礼仪是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 良好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4.
“初问”,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或通讯员向采访对象发出的第一句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相互见面的那一刻,称之为“高峰时刻”。采记者与被采记者初次见面,相互都要从对方的言语、举止中,产生“第一个感觉”,形成“第一个印象”,如何在“初问”时就使采访对象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众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王育红 《青年记者》2006,(16):78-79
新闻采访是记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接纳关系,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季翔 《新闻三昧》2001,(8):21-21
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作深度采访时,要善于沟通、交流、挖掘出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不肯轻易流露的、最真实的东西。要达到这样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就要求记者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氛围,从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形象。这形象既是记者的自我形象,也是记者采访对象眼中的形象。这形象怎么样,关系到采访对象能不能接受你,从而决定能不能产生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7.
采访是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异向同构的信息交流过程。采访中,新闻工作者习惯地把视角盯在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内容上,忽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的“采访”,常常产生采访活动的中断和内容的不清晰性,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采访中,采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心理学认为,这一活动着的立体形象常被采访对象认知为某种“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8.
无声控制法,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非语言控制的方法。它包括记者的衣着、表情、姿态、视线及记者特意携带的某些实物,它能让采访对象观察到,并能由此引起反应,增强记者采访活动的感情色彩。控制法之一;记者形象控制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给采访对象的形象是事关重要的。一接触采访对象,记者形象就以其强烈的潜入性,在对方头脑里起着“先入为主”的作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谈话的职业记者,却没有专门接受记者访问的职业人士。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总是一种突然的闯入,或多或少会改变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态与活动方式。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从我方面寻求与采访对象的心灵共鸣点,架设起与采访对象心灵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在随机采访中.我们可以像穆老说的那样地头场边一坐,在拉家常中采访.但在采访指向明确、采访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就有一个在确定的采访对象面前的“此刻形象”问题。这个形象仍然是个普通人的形象,但记者必须针对特定的心理场来塑造“此刻形象”。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2.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地方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选择,使“小报”记者感到苦恼和头痛。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记者或名记者,同时采访同一对象时,被采访对象往往乐意应付大报记者,而无视  相似文献   

13.
和社会上所有的人一样,记者的形象也有优劣之分;而这种形象上的优劣往往决定了记者工作上的成败。晚报是媒体中的后起之秀,记者队伍中新人较多;如何塑造良好的有助于事业发展的形象,是我们每位记者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1.记者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形象一词,词典上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这就是说,形象是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愿与让自己感到  相似文献   

14.
梁霞 《青年记者》2006,(10):53-53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采访中双方的气氛融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就要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并设法满足一些采访对象的正当的心理要求,创造能“推心置腹”交谈的融洽氛围,以双方感情上的交流,促进双方信息的交流,使采访取得成功。寻找共同熟悉的人或事,以及相似性,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大多数采访场合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起“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效应关系。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共同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姿态”一指的是人的姿势、态度、气度。本文所说的“姿态”则比上述范围宽泛,主要指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既包括主体在对象面前的态度等外在表现,也包含二者的位置关系,比如是平等关系,还是有高下、主次之分等等。由此,新闻人的“姿态”主要指新闻人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也就是新闻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被采访对象,如何设定自我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新闻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摆正与新闻对象、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以上对于新闻人“姿态”的理解不仅事关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更事关新闻人自身成长和职业成就感等大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媒介生态日益浮躁的当下,新闻人与采访对象错位现象频发,轻则伤害新闻人群体的形象,重则导致新闻人产生职业枯竭感,值得深入分析其根源,探寻纠正路径。  相似文献   

16.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17.
有一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记者采访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就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采访的过程,其实也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过程。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纯的主动——被动关系,不仅记者在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同时也在挑选记者,也就是说采访对象往往根据记者的一言一行以及所提问题的质  相似文献   

18.
通俗地说,移情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情感,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人际交往的两种典型形式之一(另一种为“嫉妒”)。 记者的采访和写作,从本质上而言,无疑是一种人际交往,并且首先是一种情感的传通。因此,一个记者移情——自身移情和引导他人移情——能力的强弱,往往成为其采访和写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记者的采访活动,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绝非记者个人的一厢情愿,它需要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首先是情感的沟通。记者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与采访对象形成共鸣或引起采访对象的共鸣,才可能打开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从而获取所需要的素材,甚至取得意外的收获。在这里,“共鸣”便是“移情”。  相似文献   

19.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20.
礼仪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既是吸引他人进入社交状态的重要因素,又是新闻记者取得采访对象认同的一个前提。所以,记者应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把礼仪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一大课题,努力树立良好的礼仪风范,获取最佳采访效应。对此,笔者有三点认识:讲求仪容仪表,获取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