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确权:文明与和谐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地,地权也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改革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并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然而,迄今为止,有的农民依然是地不能安身、产难以立命、权无法保障、益难以享有.对农民土地形形色色的巧取豪夺屡见不鲜,地权地利之争引发的个体冲突和群体事件也层出不穷.土地矛盾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最突出的社会矛盾,并影响农村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扩大农民自主权"是农村初始改革的关键起点.从"治理"的视角出发考察农村20年制度变迁,认为改革在历史的进程中建构着一条"自我强化"的路径.即"扩大农民自主权"与"治理转型"的互赖过程(1)通过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而形成农民自我治理的发展;(2)经治理的传递性而促使国家层面的治理变迁.因此,"路径依赖"使改革积累了巨大绩效且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使所有权在国家、集体和农户之间发生分割,同时,政治权力结构又使乡村干部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主体,这样,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就不完整,进而导致农民利益的大量流失。因此,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除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之外,尝试建立“国家失地农民账户”和“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或许是比较好的配套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终结”催生出了“乡村软治理”的学术命题.乡土文化日渐式微背景下的乡村软治理,在治理主体、法理基础、治理手段、治理对象、治理效果等方面都相对于传统乡村硬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乡村软治理强调政府的“官治”与村民的“自治”相结合,在协商民主的平台上倡导多中心治理模式,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等第三部门的“黏合剂”作用;政府权力从基层向上收缩,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下移”到农村社区;软法和软权力成为乡村软治理的法理基础;更多地采用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柔性”执法手段;治理的对象从有形的物、制度等向无形的“人心”转变;最终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村、村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将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产权虽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它与国家、政府、权力、治理等政治学要素密切关联。我国历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就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关土地权属关系的制度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经实行过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得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格局经历了从乡村自治、纵向官治到乡政村治的变化,并开始迈向多元治理的道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手段选择乃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都是围绕土地产权重建而展开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命根子,土地财产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私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起点。土地储备制度在一些地方侵犯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现行征地制度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修改的进程,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运用物权法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7.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自身土地权利上的贫困是农民土地收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土地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则是主要原因.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构建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前提的制度体系,应该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9,(1):53-58
本文采用问卷法和logistic模型,分析在"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下,影响乡村治理的有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民意愿、职业类别、土地流转之后家庭收入状况、权益是否受到侵害、是否签订书面合同与"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下的乡村治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保护农民的权益、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税费征收所主导的以积极行政和"集体化"为特征的乡村治理逻辑来看,税费改革明显具有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考虑,但是,从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逻辑来看,这种改变与改革的初衷相距甚远,在乡村组织权威已经消失殆尽的情况下,"拿钱的办事员"成为乡村组织的主导角色.由于"集体化"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消解,乡村治理体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系不相配套,农村小型公共品供给和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缺失,从而带来了农村新的治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10.
治理集体产权: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致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社区建设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和期望,得到愈加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村庄空间格局、村民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诸多争论,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此也持有不同的意见和态度.在历时数年全国性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村庄产权治理的角度考察并讨论了农民态度差异性的原因及其演进逻辑.本文认为,社区制取代村委会制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而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以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区产权的深刻变化.正是由于在这种制度变革中,各地政府对农民的宅基地、耕地以及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措施,导致各地农民群体极具差异性的态度反应和行动选择.而这些蕴合不同意义的态度和行为,反过来又成为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发展的动力或阻力.实践证明,地方政府愈能细化和规范农民的产权边界,满足并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愈能获得其认同和支持,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就愈能顺利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乡村集体产权的改革与变迁,正在重新构建农民与集体、政府之间的权利关系,也将对乡村社区组织和权力结构发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