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活动。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重要而常用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有声语言基于文字语言的再创作。理解与感受是朗读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解创作背景与创作目的把握作品感情基调,通过体验作者的创作活动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通过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领会文字的内在意蕴,从而使朗读创作进入情声和谐的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钱理群教授在《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序中特别提到: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去细心  相似文献   

4.
电教手段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王爱香赵秀华一、播放录音,加强朗读训练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必要手段。朗读文学作品,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  相似文献   

5.
郭秀琦 《甘肃教育》2009,(21):43-43
一、朗诵在歌唱中的地位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歌唱语言是指歌唱中所使用的语言,具备有声语言的一切特性,但它又有别于日常的会话语言。  相似文献   

6.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张焱,程岩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的一种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一种手段。朗读文学作品,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是对作品艺术的再创造。也可...  相似文献   

7.
<正>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有利于语言规范化,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味道。这些课文不仅适合朗读,更能在朗读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从教学实践来看,朗读作为自由的有声读书,是学生思考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内涵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成功的朗诵不仅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还应该能够驾驭各种朗诵技巧,停顿就是朗诵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能给文学作品再创作带来超乎想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成功的朗诵不仅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还应该能够驾驭各种朗诵技巧,停顿就是朗诵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能给文学作品再创作带来超乎想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是作者用语言创造的具有审美潜能的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欣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意趣的自我体验和阐释。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消极地服从。它是透过语言的层面,通过联想、想象,融入读者自身的思想认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思维过程,是欣赏者对作品的再创造。所以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更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发掘和把握作品情志的创造思维能力,以…  相似文献   

11.
朗诵艺术是通过有声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综合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从音声化的角度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活力.要使朗诵达到声情并茂,不仅要理解文本、感受作品和把握基调,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综合运用,以轻重缓急停顿变化的鲜明节奏表现作品的韵律美,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出原作品思想内容和独特风貌,从而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对文学形象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梁俊敏 《成才之路》2009,(23):41-42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绝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一种把书面作品变成有声的、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朗读者可以用有声的语言给书面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起死回生”;可以通过各种语调语气再现出作品的具体情境,给人留下具体生动、久久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正>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它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生动、更具美感。简而言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活动。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朗读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庄重大方的气质和仪态,朗读时那种字正腔圆,铿锵优美的语调,不仅使学生准确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思想,而且被那种悦耳、亲切、无粉饰、不造作的音调所  相似文献   

14.
<正>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水平,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朗诵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忽视诵读,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围绕"高考"的指  相似文献   

15.
一、朗读语感的概念张颂教授说:“有声语言造诣,最重要的是语感,即接受和储存语言信息,发出和驾驭有声语言信息的悟性能力。”本文所论述的朗读语感是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朗读过程中表现出的直觉和悟性。它要求朗读时对有声语言中包含的语音、语法、语义、情感等信息有精细、敏锐的直觉能力,并可凭借着准确的语感熟练地去驾驭语言。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特别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悟作用,但对于在理解感悟基础上如何外化的探讨则明显不足。朗读要求学生用直接可感、准确、鲜明、生动的有声语言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再现作…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它的运用充分融合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意境的营造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意境里,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而生活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活动的生活是枯燥和乏味的,文学创作是生活的缩影,同样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情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灵魂和主线,是作家创作作品的灵感,作家就是通过文学创作来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季洪雪 《现代教育》2014,(6):111-111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相似文献   

19.
朗诵是一项再创作活动。再创作中感受作品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诗歌是情感和语言的浓缩,感受可以让我们与作者有了心灵交流,与作品产生了共鸣,使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更鲜明,对作品的艺术再创作更完美。  相似文献   

20.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力,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朗诵可以很平淡,也可以非常动人,一篇平淡的文章可以被读得非常打动人,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也可以被读得非常平常,索然无味。大家知道,音乐都是讲究声音甜丽,文学作品的朗读也同样需要。我们可以先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在大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