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字词教学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说到字词教学就不得不提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由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在1958年创立的,斯老师长期扎根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从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南京师范附小语文教师斯霞在教低年级儿童识字时,长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即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她归纳了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的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出现生字词。这就是说,分散识字注重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了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斯霞老师认为:“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相似文献   

3.
一、斯霞老师长期使用的"分散识字法" 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南京师范附小语文教师斯霞在教低年级儿童识字时,长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即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她归纳了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的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出现生字词.这就是说,分散识字注重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了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斯霞老师认为:"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相似文献   

4.
名特级教师斯霞创造的随课分散识字是我国识字教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本旨在通过研究、分析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观,达到进一步促进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内容,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分散识字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基础教育家斯霞。20世纪60年代,她在南京师大附小进行分散识字教学实践,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散识字教学法注重生字字义的情景创设,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景中进行生字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李振村 《上海教育》2009,(15):58-59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从事教育工作长达60余年,毕生从事小学教育的斯霞老师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上世纪50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60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7.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国著名教师斯霞说:“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因此,如何在“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兴趣,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方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对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1956年8月,斯霞应《江苏教育》编辑部之请,参与了低年级语文字词教学座谈会,首次系统回顾和论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字词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发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是斯霞后来进一步总结和倡导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因其学科本身的特点,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问题愈加突出,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少、慢、差、费”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近几年来为改变这种情况,一大批语文教师从素质教育要求着眼,身体力行,锐意改革,为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对于培养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内容,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分散识字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基础教育家斯霞。20世纪60年代,她在南京师大附小进行分散识字教学实践,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散识字教学法注重生字字义的情景创设,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景中进行生字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分散识字教学法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规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第五讲主要介绍四种有较大影响的教法改革实验。一、斯霞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斯霞(原南京师范学院附小特级教师),执教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制的实验中就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性总结。她教学思想的核心和教学方法的精髓,是语文教学以语言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一)识字教学斯霞识字教学的特点是分散识字,被称为“南派”。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则被称为“北派”。人教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集南北两派…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大家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识字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到了中学阶段,识字教学却逐渐退出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大家不重视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字词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识字为根,读写结合人生学习识字始。杜蕴珍老师深深理解“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条原理。杜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建立在识字教学基础上的,以识字教学为根本,进行读写训练,这是符合汉语特点的。她的识字教学是全国分散识字教学流派的优秀代表之一。她以娴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一、填空题1.要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有形媒体是教材,无形媒体则是(包括学法指导)。2.斯霞识字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是字词的出现、字词的和字词的。3.斯霞把阅读教学称为讲读教学。其方法是以语言为核心,处理好与的关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4.对于命题作文训练,斯霞十分重视命题,注意所命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愿意写。5.对于作文批改,斯霞主张认真体会儿童作文中的,不能轻率批改,轻易评定优劣。6.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走的是一条从培养学生的入手,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路子。这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国著名教师斯霞说:"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因此,如何在"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兴趣,积极探索省时、高  相似文献   

17.
识字教学一法萧县马井镇教委王继龄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有识字教学的任务。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试行“语素不离同,词不离短语,短语不离句子,句子不离句群,句群不离文”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随课文分散识字,要考虑字词在什么语言环境中出现,在...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月,一代师表的斯霞老师,以94岁高龄,永别了她终身挚爱的教育事业。斯人已乘黄鹤去,霞光万道启后人!唏嘘之余,笔者自然地关注起评论她漫长的语文教学生涯的文字记录,然而令人遗憾地发现并没多少研究她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文章。一代宗师以其全部生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道路上艰辛求索,为我们缔造了一笔巨大的民族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雷洁 《甘肃教育》2003,(1):37-38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一次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话时,要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饱满”这个词造句。有的学生说“麦粒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扬起,两眼炯炯有神。接着,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问:“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坐得端端正正。斯霞老师根据词语教学的需要,辅以自然朴素,而又准确的情态,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它是顺利进行语文学习的“敲门砖”。柳斌(国家督学)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可见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工作。如何让识字变得新奇而有趣,这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为此,笔者在识字教学情境化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