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议程设置理论是广为人知的传播理论,其表征了传媒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用于化解"舆论事件"危机。然而,人们对议程设置理论存在的误读、误用却将其牢牢地束缚在引导和控制舆论层面,从而"绑架"了其对建构"媒介民主"的积极意义,也限制了探讨"民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传播的本质是关系,如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构建民主共同体中大众媒体,首先要正确认识"交流"。作为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的"交流",通过媒介达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的交互性行为,从而实现人们之间合理并且道德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论新媒介与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是人类传播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新媒介将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成为人类社会民主的守望者,还是在政府和资本的操控下逐渐成为民主的掘墓人?本文对新媒介与民主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泉政权的媒体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今日本入手 ,试图解读政治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描述日本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下政治权力对大众传媒的利用、控制及怀柔的概观 ,希望为政治传播领域提供一个“西方式民主框架”下的媒体对权力关系构造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4,(4):50-52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民主社会政府成败的是全体公民,政府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是政府这个组织生存和维系的基础。因此,政府必须具备公关意识,积极进行公关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实现政府的管理功能,维护政府和公众这一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共同体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活动就离不开媒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政府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定期不定期公布信息和公众交流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关系活动。  相似文献   

6.
徘徊在神化的民主和现实的禁锢之间——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几点冷思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网络政治传播的出现对于民主的进步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在媒介传播技术上的成就仿佛远远地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范畴,成为政治民主进程的有力推动器和实验仓,网络这把“双刃剑”的推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民社会在西方的兴起,以及针对当下西方主流商业媒体市场垄断日益加剧而导致民主传播赤字的现实,主张非商业化运作且代表普通民众声音的另类媒体在全球零星分布的传播势态中逐渐成为引人关注的媒介视点.本文以传播公地和媒介圈地的历史追溯为起点,呈现了将自主论马克思主义分析工具引入传播学领域后另类媒体自主传播的实践形态,并在肯定另类媒体行走于国家和巾场之间的自主传播代表了一种正在积淀的试图改变民主传播权力分配的民主力量的前提下,深入反思了其自身存在的实践迷茫和价值困顿.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是用以调节公权力和私人利益关系的价值规范、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总和,其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大众传媒具有政治监督、影响决策、沟通社会、传播民主价值等民主功能,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14,(10):7-7
童兵傅海在《当代传播》2014年第4期撰文,协商民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正确研判舆情贯穿于协商民主的全过程。当前阶段,在服务协商民主的角度,除了在协商民主过程中针对特定范围内的特别舆情进行研判之外,我国对涉及公共议题的一般舆情研判工作还应该重视和加强以下几条路径。1.正确研判舆情需要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协商民主是一系列人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它需要通过广泛的人际传播达到对传播信息共同的意义认知。  相似文献   

10.
夏艳 《新闻世界》2008,(8):106-107
本文以近年网络舆情传播中热点事件为例,主要阐述了网络舆情传播的两大对立面——正在成为中国式民主新通道的网上“正义民声”,以及使人憎恶并为之胆寒的网络“言论暴力”,引发出对网络民主之路的探讨,以及对网络暴民现象的警惕。同时,还对游走于善恶之间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从技术管理、法制管理、道德自律、媒体引导等方面对网络舆情传播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柳珊  张颖 《新闻大学》2006,(4):65-72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新闻传播领域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更是无法避免.与以往多数研究偏重从内容、体制的角度观察中国新闻改革事业不同,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探究中国新闻改革事业.本文以时政报道为切入点,对比了2006年传统媒体中的两会报道与两会博客内容,从信息把关、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技术与民主政治三个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对当前中国新闻改革事业带来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些影响存在的优点与弊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入手,以受众的视角分析对"传递观"的迷恋以及建立在权力模式中传受关系所导致的传播与社会模式中的某种紊乱,并强调传播的"仪式观"在建构民主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入手,以受众的视角分析对"传递观"的迷恋以及建立在权力模式中传受关系所导致的传播与社会模式中的某种紊乱,并强调传播的"仪式观"在建构民主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媒介的公共性建立在社会的公共性之上,这种公共性不在于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聚合性,而在于对媒介利用的程度和方式,民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第一步。媒介功能与社会公共意志是一个共存体,表现为相互支撑、相互利用、取得共同发展的目的关系。传媒不仅仅单向推动了社会意志表达,社会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变对传媒也有间接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播批判学派的一个分支,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是英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格拉斯哥媒介小组以电视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权力与真相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新受众研究方法;秉承英国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批判传统,反思媒介的启蒙功能;强调媒介在促进民主进程方面至关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来源及其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加哥学派作为美国传播研究的源泉,是美国传播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试从芝加哥学派的基本传播思想出发,梳理了其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思想渊源、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当时工业移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芝加哥学派与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它对传播学的贡献,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田野 《大观周刊》2011,(15):30-31
宪法和宪政都是现代国家在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概念,两者对于法制、人权等领域的的影响力无人质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历史,更可以获悉宪法和宪政的未来。本文主要谈论宪法和宪政在民主方面的联系。在分别分析宪法与民主的关系、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之后,对两者的联系进行对比和总结,以证明完政是宪法的逻辑结论,宪法和宪政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媒介暴力、信息伦理与传播民主的议题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对媒介暴力的思考,突破效果研究的范畴,转而从信息伦理角度,以及从暴力与民主的关系角度而提出的传播民主问题建构议题。重新审视了媒介暴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杜绝媒介暴力,除了重提社会责任,倡导媒介自律外,加强法律监管更是重中之重。并且,只有充分扩大舆论民主,保证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才能消除信息暴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日益加快,新闻传播和舆论表达的渠道也逐渐拓宽.民主政治的实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舆论媒介形态的融合给我国新闻传播提供了政策支持以及技术和空间的便利.尤其是在我国的负面新闻传播上,民主政治起到了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双重作用.本文介绍了民主法制的内容和要求,分析了民主法制在新闻传播中的效应具体表现,阐述了民主法制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托克维尔的传播思想对网络舆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东南传播》2010,(4):77-78
被誉为"美国民主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托克维尔不仅发现了美国的民主,还对之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论述了"公共舆论"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并警告:民主虽好却存在"多数暴政"等问题。两个半世纪之后,网络和网络舆论让人们对"网络民主"寄予厚望,却又引发诸如"多数暴政"、"媒介审判"等问题,应验了托氏的警告,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