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苏轼的代表作。以前人们习惯于把这两篇作品分开来看,并且比较笼统地说前赋“旷达乐观”,后赋“虚无飘渺”。而前、后赤壁赋都是诗人被贬黄州时所作,时间上也很接近。如果我们把两篇作品与作者生平联系起来考察,把前、后赋当作一个生命的整体,从寻找二赋的异同点入手,互为参照,我们就会发现,苏轼对月色的描写,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3.
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写下了震烁文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一词二赋,尽抒赤壁之情。苏轼何以对赤壁如此情有独钟呢?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诗词文赋足以令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  相似文献   

4.
被贬黄州的苏轼完成了思想由儒家主导向释道主导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一词二赋中的人称变化看出这一转变的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处于儒家主导的失意状态之下,他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如梦”的感慨;《赤壁赋》中第三人称“客”与“苏子”的对话,则是面对人生困境苏轼精神世界中儒与释道的碰撞;《后赤壁赋》中的“予”实现了碰撞后的超越,归于豁达与超脱,有着浓浓的释道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读过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也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在赋和词中所描绘的赤壁江景截然不同?词中说赤壁的江景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相似文献   

6.
文学天才苏轼命运多桀,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其间苏轼多次游览赤壁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对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则成了苏轼最主要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前赤壁赋》记叙了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场景。然而苏轼并非单纯的写情与景,在主客之间的问与答中苏轼还巧妙的传达出了他独到的人生哲理。笔者通过对《前赤壁赋》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论述此作品散文诗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相似文献   

9.
散文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前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作者苏轼是北宋中叶的文坛巨擘,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也是佼佼者。继欧阳修之后,苏轼的诗、词、散文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苏轼的作品,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抒情咏物之间,又每每表现出傲岸不驯,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就是作家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初游赤壁之后所写的第一篇赋。江汉之间,以赤壁取名者有三处,苏轼所游的是赤壁矶,并非周  相似文献   

10.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1.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来到了黄州,带着满心的疲惫和创伤。刚刚经历的“乌台诗案”中,苏轼饱受了一番折磨和凌辱,现在他真的很需要休息。不过苏轼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从痛苦走向了旷达。从他的大量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转变过程。的确,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其中尤为突出者,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的结尾说:“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个充满诗意的句子。虽有…  相似文献   

12.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时间,在《四川师院学报》上,对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洗盏”一词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洗盏”是古人诗文在提到饮酒时常用的,例如杜甫的《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就有“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苏轼在《岐亭五首》中也有“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这些都具有“洗干净酒杯(来喝酒)”的实际意义。不过,在苏轼的其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共时即《东坡易传》本体论、方法论、人性论和历时(历史)两个维度阐释了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无穷”观。  相似文献   

15.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风平浪静,心情闲适,“举酒属客,诵…  相似文献   

16.
《前赤壁赋》是苏轼赋作名篇,赋作并未用力于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是着力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体现了苏轼宝贵的生态思想,因而《前赤壁赋》又具有除文学价值外生态意识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书龙 《甘肃教育》2011,(20):81-81
“沧海一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非常渺小。这一成语源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中的“粟”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都把“沧海一粟”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或“米粒”,  相似文献   

18.
<正>《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  相似文献   

19.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军人物。他一生中留下很多脍炙人口、流传不朽的诗赋,最著名的是赤壁三赋,其中《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入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这两篇课文虽都写的是赤壁,却并非三国赤壁战之地。在必修2第九课《赤壁赋》32页的课下注解1和必修4第五课《念奴娇·赤壁怀古》36页课下注解3都有这样一句话,"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这两篇文章的课下注解明确指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但被贬黄州的苏轼对赤壁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怀。他在赤壁下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绝唱,为世人留下珍贵遗迹。从诗词中可以发现,苏轼因人生苦短而失意彷徨,在赤壁中饮酒作诗,在赤壁这一意象中寄托了超然物外、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