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书龙 《甘肃教育》2011,(20):81-81
“沧海一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非常渺小。这一成语源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中的“粟”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都把“沧海一粟”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或“米粒”,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课上一教师满堂灌条条,课下一学生大脑记条条,考试一卷面上写条条。教师与学生筋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必须彻底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即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所在。”邓小平说:“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启迪他们去创造、发明、创新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在民间有一首流传极广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诗中所指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四件事情相传有一个读书人参加乡试没考中回家途中天又下起了小雨傍晚住店时店旁院里正传来阵阵唢呐声和鞭炮声原来是邻院有人娶亲到了晚上他睡不着觉想起了︽四喜︾诗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见闻便给︽四喜︾诗加了八个字使原诗变成了久旱逢甘露︱︱︱几滴他乡遇故知︱︱︱仇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梦中这样一改诗中原来所说的人生四大欢喜就变成了人生四大悲愁对比十…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癌阎话短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学校是培育人的机构,影响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寿星"考     
刘书龙 《寻根》2004,(3):101-102
我们经常尊称年纪很大的老人为(老)寿星。不过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寿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民营孵化器以盈利为核心目标,增加盈利绩效和服务能力反映民营孵化器当前和未来盈利能力,构建了多层次民营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CRITIC法赋权思路,提出基于改进CRITIC的组合评价方法:先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熵理想点法和标准离差法评价;以标准差法衡量三种评价值纵向差异度,改CRITIC法中线性相关系数为灰关联度来反映横向相似性,最后综合横向相似度和纵向差异度获得评价方法组合权重。实例应用表明该组合评价方法可行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应该如何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规范落实到每一堂政治课,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呢?笔者认为:1-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根本任务,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在社会上甚至于广大政治教师队伍内部,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政治课是一门纯粹的德育课,这种孤立偏狭的认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成为了政治课提高学生素质的严重障碍和桎梏。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委1992年在总结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改…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新授课过程中,到处搜集有价值的练习题,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岂不知最好的习题就是教材上的材料、图表。教师不仅要用,还要学会巧用教材。一、对教材材料设置试题1.体现类题型设计教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时,教材上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20世纪90年代,牛蒡这种中药材的收购  相似文献   
10.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却非其原来面目。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