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司马迁《史记》之《管仲列传》中有一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教参是这样翻译的:(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课本中亦无相关的注释,老师们在讲解此句时基本上皆参照教参的译文。教参将"九""一""匡"分别解释为"多次""完全""控制",笔者觉得这三个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词在句中应做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与"合"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2.
刘英杰 《成才之路》2012,(2):97-I0014
近几天迷上一电脑游戏,游戏中有一个关卡我连续冲击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为游戏的资源、升级限制等诸多原因,我发现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奈之下只好寻求网络"外挂",你会发现游戏中的"虚拟金币""技能""武器""装备"等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最高级别。运用这些"高级别"秘籍后,顺顺利利通关。并且一鼓作气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4,(1):31-31
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小学是朝阳区首家"红领巾集邮文化体验示范学校",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在大队部创设了"红领巾邮局",设有六个柜台,分别是:"集邮初学者""集邮爱好者""集邮收藏家""监管集邮家""优秀集邮家"和"绿色环保集邮者"。学校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本集邮册,每周班级公开投票选出本周行为习惯优秀的同学,奖励一枚邮票。同学们将邮票贴在集邮册上,并将信息填写完整,来"红领巾邮局"找到"邮局营业员"登记、盖戳。当集够一定数量的邮票,同学们就可获得不同的称号和奖励。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了邮票相关知识,并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邮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集邮积极性,并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梵文词Buddha,最初译为"佛",佛陀"是它的后起形式,在东晋以后的南北译经中广泛使用,同时出现了"佛图""浮屠""浮图""佛驮""勃陀""浮陀"等相关形式,除了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些差别以外,它们在文献的分布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社团在佛教用语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陶媛媛 《师道》2011,(6):63-64
《爱找东西的男孩》是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辫子姐姐心灵花园"成长故事系列中最新推出的一本。它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向佐老师来到了样样垫底的"四七班"。为了给学生鼓劲,他突发灵感,让班级成为"高度自治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不起的岗位。于是班长成了"机长1号";还有些同学成为"新闻发言人""超级领座员""维和警察"等。  相似文献   

7.
我们都知道since 的用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表示"自从……以来",二是表示"既然"之意。但如果只了解词的含义,而不了解其用法,在使用时就会造成错误。例如:I have not heard from him since I lived in Shanghai.不少人会望文生义,将该句译为:"自从我住在上海以来,就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了。"而实际上这个句子的译文并非如此,那么正确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查旭霞 《辅导员》2010,(24):53-53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习作中的言不由衷,"人""文"分离。一篇作文,往往不是"以我手写我心",而常常采用或"套",或"凑",或"编"等等办法,千方百计地"作"出一篇文章来。  相似文献   

9.
习语all right等于"完全正确"吗?不!现对all right的用法做一归纳。1.用于赞同别人意见或建议,译为"好,行,可以"等,这是all right的主要用法。例如:"Dolphin language?Tell us more.""All right."answered Mike."海豚语言吗?给我们多讲点。""行,"迈克回答道。"Suppose we phone him up?""All right!""我们给他打个电话好不好?""好!"2.表示人"身体健康的,健全的",并可用在问句中表示"Are you well?"的意思。例如:"How are you,Jack?""Oh,quite all right,thank you.How about you?""Jack,你好吗?""啊,很好,谢谢。你呢?"  相似文献   

10.
王汉兵 《现代语文》2010,(10):129-130
我们都熟悉两句话,一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句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一句是强调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米",即写作材料,一旦有了材料,就不愁写不出好作文;后一句是说获得材料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春是诗人写不尽的主题。面对春天,诗人咏叹、赏惜、感伤别离,春天的季节变换总能引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在古典诗歌中活跃着有关春季变换的五个词,它们是"春归""春回""春去""春来""春到",这五个词的用法有何不同呢?下面重点以唐宋诗词为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老师发火了     
"叮当……"上课铃响了,这节课由一位新的音乐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大家都在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新老师会是什么样的。一开始,教室里的声音还不算大,可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大声说:"听说新老师是个女高音。""哗……"教室里马上热闹了起来,老师站在讲台上了大家都没注意到。面对这一群"苍蝇",老师大叫几声都没人理她。  相似文献   

14.
吴敬红 《考试周刊》2012,(14):33-3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课标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又在目标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口语交际"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并列为阶段目标的五大方面。显然,口语交际至关重要。如此重要的口语交际课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开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都是以人际交流为基础的面对面的教学。但前者人际交流的双方是民主、平等的,而后者的教师则是"居高临下"的一方。传统教学主张的是"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而开架式教学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研究需要抓手,同课异构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抓手。同课异构设计是以"认""同"为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异",将"认同"与"解异"结合起来的研究过程。"认""同"是教学文本和教学理念",解""异"的是课堂导入、课堂精讲和课堂操练。好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必须处理好设计数量、设计标准、研讨跟进和教师相互倾听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商洛人口根据移民来源的先后可分为两批,一批是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商州、丹凤、洛南等市县城市广大地区,讲此种语言的人主要是当地土著居民和明代移民至此较早的"大槐树人",他们以主户自居。另一批是第二次移民高潮来陕的人,他们的祖先于清初伴随着"湖广填陕南"的浪潮从江南和广东、福建沿海等地入陕定居,故被称作"客户人",其名称和"客家人"的叫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商洛的本地人还称"下湖话"为"蛮子""山蛮子""鬼蛮子",下湖人则称本地话为"瞎家伙话""爪子话""奤子话"。在相关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称谓的说法作出了相应地解释。  相似文献   

18.
苑宝禄 《辅导员》2014,(10):58-59
管理天地"这道题不是讲过很多遍了吗?""你看看你这错误多低级呀!""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错呀?""这么简单的字你都写错啦。""你可真够笨的。""你上课肯定没听讲。""你可真不会思考。""你傻呀你!"类似这样的语言,多是出现在孩子改错时,或出自老师,或出自家长之口。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的作业本或卷子上的错误"不见了",学过的修改符号也"不见了",代之的是一片涂改液或修改带。  相似文献   

19.
山东莒南方言有着丰富的后缀,如动词后缀"巴""乎""么""打",名词后缀"子",形容词后缀"不拉唧的""巴拉唧的",副词后缀"价""以"等,通过与普通话相对照,可以看出这些后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在构词方式、表达的特殊意义等方面,也具有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必考内容、典型题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调整,文言文是变化幅度较大的:虚词增加了"乎""也""者",达18个;去掉"筛选文中信息",增加了"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而且文言文阅读部分以2013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试题《史弼传》为典型题(全是主观题——解释实词,翻译,断句,理解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