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只有用心聆听对方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沟通.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 急于表达父母的感受 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引导好教育好学生,常常要与学生沟通。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一、积极聆听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书中,作者都提到过这个观点:“只有先注意倾听对方讲话,接下来才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表达的事情”。我认为要想在两代人沟通方面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多给孩子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聆听,努力与孩子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同理心是指两代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意愿和态度,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就会体验到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出彼此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在同理心的互动中来了解对方、感受对方的。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父母的同理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父母对他的同理心的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一种沟通方式,其精髓在于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通过专注于沟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改变谈话和聆听,促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即"非暴力沟通"。与人沟通如何实现非暴力?从心理角度分析,要遵循尊重、共情、倾听、积极关注的原则,同时注重语言方式的运用,从而实现良好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思考教育     
阎桂华 《山东教育》2005,(28):12-13
教育是什么?我静静地思考。教育,首先是对心灵的悉心关照。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来自何方,出身尊卑,也不管他的穿戴与长相万千差别,心灵都是一样的,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真善美的向往。每天,面对一颗颗纯洁如水晶般的童心,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呵护,细致入微地聆听和感受,让它纤尘不染,让它不受伤害,让它快乐而健康地跳动。把我们的心和孩子的心放在一起跳动,你才能敏锐地捕捉孩子的需要,感受如蛛丝般细微的变化。孩子的心是脆弱而敏感的,也许你无意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伤害到他。一个一向沉默的孩子在家长的再三鼓励下在课堂上怯…  相似文献   

7.
张艳 《考试周刊》2013,(77):49-49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很多对话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没能聆听到孩子的心声,导致对话教学中儿童文化的缺失。在课堂中我们要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审视语言,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文学,用儿童的智慧感受文化,从而让对话为学生插上一双翅膀,让对话带领学生走向远方。  相似文献   

8.
正"沟通从心开始。"但是有些家长和孩子都说对方不肯跟自己沟通,或不知道怎样和对方沟通。特别是家长为了能跟孩子好好沟通而伤透了脑筋。一、家长的烦恼许多家长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小时候很粘我,现在上了初中就不跟我们了,叫他去喝喜酒或参加家  相似文献   

9.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倾听是有目的、专注的听,完全将对方的话记下,运用同理心、透过交流去了解别人的观念、感受。父母应该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明确自己的真实位置,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0.
对话是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基于对话理念,教师可以从富有"同理心",积极聆听对方,适度使用幽默语言和善用非语言信息入手,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开始,并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是保证家庭教育持续正向推进的前提,但目前亲子沟通仍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共情式沟通强调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交流互动,以接受、理解、尊重、关切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感受,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情感被认同,从而促进其进一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提出了共情式沟通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肖燕平 《宁夏教育》2013,(7):156-156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愈大愈难与他们沟通。其实,父母如能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相对的友善。同时,“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时的言语伤害,可以使你冷静下来重新去思考,这对维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有一定的帮助。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掌握以下技巧,让孩子感受到绿色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基于对话理念,教师可以从富有"同理心",积极聆听对方,适度使用幽默语言和善用非语言信息入手,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们看到了美丽的图画,便会想起画家;人们聆听着美妙的音乐,便会想起音乐家;人们讴歌着美丽的诗集,便会想起诗人。然而美丽是需要捕捉的,如何捕捉,就需要我们拥有捕捉美丽的眼睛、聆听美丽的耳朵、意识美丽的心灵,需要我们从小得到良好的审美熏陶,美的感受。作为一名儿童教育老师,我更深知让孩子在教育中懂得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心理辅导条件下的倾听不同于一般社交谈话中的聆听,它要求辅导教师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认同对方内心体验,接受对方思维方式.因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谈话中那样随意插嘴讲话,任加是非评论及至争辩.  相似文献   

16.
听(hear),是聚焦自己,聆听(listen),是聚焦对方;听,是收集资料或信息,聆听,是明白对方(思想、感受)。范梅南(加拿大)说:"没有敏感的聆听,就不会有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解"。一校之长,要实践人本化管理,走进教师内心深处,说服教师接受自己的意见,建立起教师对自己的信任,首要就是要做一个认真的聆听者。  相似文献   

17.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孩子没有明说出来的思想感情,要学会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有的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又很想让父母明白他们的意图,这时,他们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父母进行暗示。父亲可能并没有注意到,但细心的母亲一定可以发现孩子的这种微妙的变化,弄清孩子没有明说的思想感情,所需要的技巧是了解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线索,如同在阅读时注意字里行间的含意所需要的技巧一样。对孩子正处在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坏的震动”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占有突出地位。想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切实感受音乐作品蕴含的艺术美,就需要用心聆听,在用心聆听之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以聆听教学为主,教会学生欣赏音乐,为下一阶段的音乐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旻 《考试周刊》2011,(62):225-226
聆听是学生接触音乐的第一步,是最基础的,一切音乐教学都从“听”开始,它是了解和学习音乐要素的首要环节。其实,聆听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强调“听”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从开始就学会正确地聆听音乐、用音乐的思维感受音乐。  相似文献   

20.
学会倾听     
我们知道了孩子怎么样说话,远远不够,还得学会"听"孩子说话,这就是倾听。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必然先得俯下身体,凝神屏气,这样他(她)才能"听得清"孩童的各种声音,哪怕是那微弱的喃喃自语。要知道,父母或老师的静心倾听,不但能让孩子消除恐惧,在精神上全然放松,说出心中的真实感受,而且能找出问题的症结,疏导孩子的情绪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懂得倾听,也许并不能解决孩子的全部烦恼,却可以让孩子明白:当别人说话时,应该仔细聆听,因为这是交流、沟通的第一道门槛。儿童年龄幼小,言辞稚拙,常常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