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失被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的入门”。足见其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论述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过失”的含义和意义,并结合《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简析了过失是文艺表现的一种手段。文艺家可以利用文艺的技巧予过失以意义进而达到文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3.
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在其《文学理论导论》一书中,对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与之共生的精神分析文论进行了批判性阐述,较为客观地分析了精神分析学的兴起、发展和成败得失,并以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揭示了其背后深层的意识形态原因。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主义》一书中,巴赫金在哲学、心理学流派中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定位、概述,并对其进行了批判。该书对于文艺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巴赫金发现了语言在精神分析学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反应”术语,在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大潮中,是比较早地涌现出来的一股激流;他提出的“日常意识形态”的术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而在一八九五年 ,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共同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则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赖以创立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包含着禁止相互制约且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 ,是从特殊的非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出发 ,进而推及到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小说《洛丽塔》进行解读,从乱伦这一母题着手,并通过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等展示了小说中的情欲、爱欲和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多年没有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文学作品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过于揭露人心底的某些隐秘而多受世人垢病,用之须慎;二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领域,不是任何一篇(部)文学作品都能用上精神分析学方法,不能无“的”放“矢”。但是,在近期读了网友“绎动天涯0”于2008年2月26日发贴到“槐荫文学”中的新作《与春天有约》之后,  相似文献   

9.
作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毕生主要致力于“深层心理学”的探讨与开拓。不过,由于他对美学和文化问题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写了不少有关的专论,来论证和发挥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所以,弗洛伊德又成为精神分析美学的始作俑者。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评价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及其研究方法,就成为全面揭示“弗洛伊德主义”奥秘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说,新时期以来,随着弗洛伊德著作的大量译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日趋深入,然而笔者认为,目前美学界对此还缺乏系统的研讨,甚至还有一些“空白”有待填补,为此本文拟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美、美的价值、美的根源 弗洛伊德没有写过系统论述美学理论的著作,但他在《文明及其不满》、《爱情心理学》中,尤其是在《论非永恒性》中,都谈论过自己对美、美的价值、美的根源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其观点虽然不具备理论形态,但却可从中看出弗洛伊德美学观点的一些线索。 弗洛伊德美学思想中蕴含某些合理的、可供借鉴的成分。他大体上承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首先是存在于某些客观事物之中,也就是说,某些具有审美特质的客观事物给人们提供了审美对象。他在谈到生活中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时说:“我们的感觉和判断究竟在哪里发现了美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人的解放尺度,它既具有历史的宏观意义,又呈现出人的微观存在状态。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社会现实交汇的产物,它剖析了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丰富情感体验,赋予精神分析以社会历史意义,成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奥尼尔深受当代各种哲学和文学思潮及表现手法的影响。在他的剧作中,正如一位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或称弗洛伊德学说)即是其中之一。在奥尼尔的重要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中均有明显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荣格和弗洛伊德同属精神分析学派,荣格作为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三个学生之一,在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上和弗洛伊德存在着一些不同,成为了近现代心理学派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在荣格发表的《我与弗洛伊德之异同》中,他从三个角度把自己与老师精神分析观点的分歧原因以及异同进行了重点的阐述。本文的从荣格的这篇文章作为出发点,站在第三人的立场来客观的分析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熊哲宏教授的新作《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自 1 999年底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 ,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前不久还在台湾出了繁体字版。究其原因 ,就在于作者写出了一些新意。具体来说 ,作者的新意就在于特别突出了弗洛伊德思想中如下的哲学方面。1、“元心理学”(Metapsychology)是构造精神分析的理论蓝图。元心理学一词 ,就一般的意义来说 ,是指一种理论化的心理学观 ,就是对心理学本身的看法。目前 ,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一词的理解非常混乱。作者认为 ,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就是他的方法论 ,是构造精神分…  相似文献   

14.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二者的研究是根本相反的:皮亚杰研究认知,特别是要揭示认知结构(“图式”)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研究情感,特别是要表明意识思维产生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情结。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在弗洛伊德和皮亚杰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当代教科书中,皮亚杰的理论常常被看作似乎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替换物”。笔者不同意这两种看法。本文旨在于论证。皮亚杰既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大影响,同时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集中体现在皮亚杰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发生学转换”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纳博科夫的圈套”概念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纳博科夫“诙谐模仿”的创作方法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对弗洛伊德文本的诙谐模仿,特别是在“伊底帕斯情结”、“性象征”、“力比多”和“自由联想”(“原始场景”)方面的杰出运用,从而圆满地实现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学批判。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弗基人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等文章,尽管有种种不足、缺陷、偏颇,但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运用潜意识心理理论分析挖掘作家艺术家创作奥秘的先河,实为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发端。  相似文献   

18.
于艳 《现代语文》2009,(7):48-49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弗洛伊德以此为切口,窥视着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循着弗洛伊德的目光来解读《西厢记》中一位至情的女人——杜丽娘,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她在爱情之路上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进而了解剧作家汤显祖“以情反理”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自问世以来,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弟子荣格等人对他的反叛和校正,进一步赋予精神分析以文艺理论的某种意义。 本文拟就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作一粗略剖析,从而说明精神分析用于文艺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李永霞 《海外英语》2012,(2):196-197
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堪称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弗洛伊德指出梦的动机是无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来自于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通过修饰改装,梦在掩饰中表达和实现人的本能愿望。基于《梦的解析》中的发现,弗洛伊德分析了文艺产生的源泉和作家的创作动机。他认为,与梦相似,未满足的愿望即白日梦是作家的创作动机,换言之,写作就是纸上的白日梦。并且,通过艺术加工,作家对其未满足的愿望进行掩饰或歪曲。通过以上的对比,本文发现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文艺理论的基础,并且,弗洛伊德之所以认为文艺创作与做梦的方法相似,根本原因是由于梦和文艺都是由潜意识的愿望而产生的,而且,二者的想象都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作为它们原材料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