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网络道德自律是网络正常发展的主要条件,而网络立法是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围绕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立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对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立法的未来融通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树立正确道德立法观、确立合理的道德立法范围和内容、加强道德立法和执法的监督机制是目前道德立法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树立正确道德立法观、确立合理的道德立法范围和内容、加强道德立法和执法的监督机制是目前道德立法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蒋安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4):361-36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杜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建立良好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消除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滑坡”现象,都迫切地要求加强道德立法.通过道德立法来强化道德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在这个由“软性”变成“硬性”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特点·又要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目前,我们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出现的诸多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和调控.在立法层面上尚欠明确规定,并有待加强和完善。本拟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道德从最初的道德楷模到行为习惯到礼再到法律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立法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爆发出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道德的社会控制力的减弱,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道德立法,在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时期,道德立法是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6.
治理国家,必须“法”、“德”双管齐下,二者缺一不可。我们一定要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的同时,重视并抓好道德立法,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公民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与依法治国关系密切,相辅相承,道德有助于法制建设,法律有助于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填补法律调整的不足,有利于今后的立法作准备,有利于提高司法水平,真正做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消除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滑坡”现象,都迫切地要求加强道德立法,通过道德立法来强化道德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在这个由“软性”变成“硬性”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特点,又要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目前,我们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出现的诸多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和调控,在立法层面上尚欠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个体道德意识在心理机制形成后,进入发展阶段时的自律这一环节,剖析了儿童和原始人在道德自律发展过程中“反思”的重要,论述了自律不仅是“合于法”,更是“本于法”,道德主体既用理性为自己立法,又靠意志来服从这些法则,既是立法者,又是臣民。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1.
师德: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师德是教师这一角色所规范和要求的道德,而并不是单纯的教师职业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师德更广义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是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具有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官员的角色道德研究是一个有别于官员职业道德研究的理论视角。官员是一个角色丛,包括了公民、职业和领导三重基本角色,所以,官员的角色道德不只是对其作为一个职业的规范,而是三重角色规范的综合体,它反映了社会对官员的综合道德评价。官员作为一个公民,其社会期望不只是要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而是强调官员应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立场上,为公众谋利益;官员作为职业,其社会期望不是正当地追求私利,而是坚持公职意识,树立以奉献为核心的职业角色道德;官员作为领导,其社会期望不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是做一个社会的道德典范,最主要的是要公正地分配和管理社会资源。总之,一个有别于职业道德的理论视角,对官德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成为不少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广泛探讨的问题,近现代的实证法学家们提出法律与道德的不相关性,而代表自然法学派的法哲学家富勒则提出法律与道德的相关性观点,将社会的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认为义务的道德是维持社会得以正常进行而遵守的道德义务,是一种底端的要求。而愿望的道德是促使个人得以很好的发展及社会更加进步而崇尚的道德规范,属于一种高端的要求。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表现在义务的道德是愿望的道德的逻辑基础,愿望的道德以义务的道德为奠基并成为其必要性,二者共同成为了法律的内在逻辑要求,并赋予法律以内在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4.
幸福之德育与德育之幸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人们在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丰富的物质与闲暇的同时,幸福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增长,甚至更多了人生意义的失落,多了病态幸福的危机;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德育的有效衔接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开展德育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当前德育衔接存在“各自为政”的短视现象,缺乏可持续性。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总体原则,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自然衔接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原则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以德治国的影响和导向,“官德”的构建是以德治国的关键。官德的核心是“为什么要当官?”,具体表现是“廉政、勤政、优政”。转变和提高领导干部的官德,一靠自省,二靠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17.
需要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动因,道德需要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在因素--道德需要,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道德培养 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 ,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文环境的调节与影响 ,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 ;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 ,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自然主义伦理学往往把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自然之上,从而不能说明道德的崇高性。本文认为,道德之为道德恰恰在于道德是属于人的世界,并因此超越于自然世界。伦理学必须从自然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