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美的种类,从中可以看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极其广泛的,它包容了所有蕴含着美的本质的事物。那么,美的形态有哪些呢?我们可按人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不同美感效应,将美分为优美、壮美和崇高、滑稽这四种基本形态。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呈现着丰富多彩的形态。优美和壮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莺燕啼啭于柳枝花间,示人以优美之感,蓝天白云倒映于波平如镜的湖面,给人以柔美之感,山间古寺传来晨钟暮鼓的声  相似文献   

2.
王林  王逸涛 《军事记者》2003,(12):38-40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和实践的,军事新闻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也需遵循这一规律。成功的军事新闻作品总是“新又美”,都是新闻规律和美的规律有机统一的体现。军事新闻历史源远流长,它所深孕着的美感和魅力不断为受众所解读,雄壮、崇高、蓬勃、真淳……独特的审美意境和艺术价值产生了很强的传播效果。军事新闻审美价值的存在和表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定性。首先,军事新闻以军队官兵及其活动为主要报道对象,其内容本身就深孕着不同于其他客体的审美底蕴;其次,军事新闻传播者有着特殊的审美追…  相似文献   

3.
新闻在趋真向善之时,需要借助美学的手段,按照审美的规律创作新闻作品,当新闻作品传播到达受众时,才能触动受众的心灵,让受众在审美感受中获知新闻事实,从而实现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美、丑、悲、喜和崇高是审美价值的不同形态,现实中事实的真,捐助时“跳梁小丑”中饱私囊的丑、灾难中生命坚强的崇高,都具有这些审美价值,是实践活动中人的存在、感知、情感具有与自我生命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性质。审美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本质性生命力量通过实践对象的呈现,新闻的审美价值与新闻价值共生共存。新闻作品除了必须遵循真的原则,还应该有美的魅力。这就要求新闻作品在传达信息时,应当注意讲述的方式,以引发受众对事实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对语言进行审美,已不仅仅是文学的专利,随着新闻界采编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报刊新闻在抢夺受众的竞争中,也更加重视语言的研究,从而使新闻语言体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新闻应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和统合。对新闻语言进行审美,实际上就是看新闻语言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讲究语言艺术的新闻作品,往往把美感传递给受众;缺乏美的蕴涵,不能勃发出美的情趣的新闻作品,往往读来枯燥无味,更不能成为通向受众心灵的“长虹”。笔者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和粗浅认识,大体上把新闻语言的美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新闻语言的朴素…  相似文献   

5.
社会实践证明,美学和播音学不仅可以互相渗透,还可以指导播音实践和对播音作品的有效欣赏。因此,有意识地探索与研究播音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美学的审美对象,有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所创作的艺术品三种,由此产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审美形态,它们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崇高美是审美形态的内涵之一,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审美形态中的崇高美的认识步步深入,使之越来越接近生活实际,崇高美的社会意义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崇高美引人播音实践,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播音是对新闻和艺术…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7.
广播新闻,是广播传播的主干。她以丰富的内容,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的信息传播给受众,满足受众的需要,唤起受众的美感。广播新闻如何创造最佳审美效应,赢得更多更广的受众?这是广大广播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一个问题。近几年,各地电台相继推出直播新闻板块节目,普遍得到受众好评,成功地实现了新闻的美学价值,为广播新闻改革开了新路。  相似文献   

8.
现场瞬间纪实美——新闻摄影美感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们都能体验到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对美的事物作出反应时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美的事物被人们发现和感受时产生美感,对某些事物多次产生美的体验也会形成美感。现实生活中凡是美的事物,新闻摄影中凡是美的事物和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美感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对象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讲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一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命题——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各种审美客体,也创造了审美主体。马克思通过把人和动物对比,从而发现,人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美的规律”,自觉地、全面地进行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创造各种美的事物形态,以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报纸版面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报纸版面自身的“内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创造出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物质形态,一种精神产品,因此,也必然与美学有关,也应该具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规律。 报纸版面具有审美特征,是由报纸版面内容和形式的特性和特色决定的。 报纸版面是对不同内容的各类稿件编排布局的  相似文献   

10.
孙洪涛 《中国广播》2004,(10):35-37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某某很有气质”,或“某某长相一般但气质不错”。人们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也是一种审美品位的表现。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评价的客体,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作为公众人物就更是如此。他们在节目中对社会事物展开评价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受众评价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罗学敏 《记者摇篮》2000,(11):17-18
新闻美的接受,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来实现的。在当前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是以一种日常消费的形式来接受新闻的。受众在一些很日常化的情景中,被一些“有意思”的新闻所吸引,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乃至道德判断等,进入一种较高的审美状态。近年来,新闻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新闻,使得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话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新闻报道是对整个现实生活最直接、最迅速、最全面的反映,那么,美的事物必然也同样纳入了新闻传播的视野范围。美学中的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表现形式以及移情、意境、和谐等因素,都可以在新闻中找到折光和踪影。受众接受新闻作品,首先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美的形态》(上)中,我们简单介绍了美的两种基本形态:优美和壮美。这里,我们来谈谈美的另外两种形态;即崇高和滑稽。壮美可以引发崇高之感,已如前述。可见壮美和崇高往往密不可分。但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中,只有壮美的事物以其内在矛盾的性质,充分展示人的性格和人的力量时,壮美才可能成为崇高。  相似文献   

14.
初写新闻的人往往以为,新闻是以传递新闻信息为目的的,只要如实地把人物、事件写清楚就行了,至于能否传达感情信息则无关紧要。其实,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种误解。新闻注重传递感情信息、展示情感美的审美特征是非常必要的,情感是构成新闻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对实现新闻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美是新闻蕴含的感情所形成的审美特征,也是新闻审美价值的灵魂。从本质上说,美感是一种感情活动,感情是美感产生的前提,新闻必须以情感人才能具有美感作用。因为新闻是人们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美的准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和谐。和谐,希腊文的解释就是联系、匀称。《辞海》的解释是配合得当,谐调。从美学的观点看,和谐是形式美的一个原则,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的协调一致。正如我国美学家蒋孔阳在《美与审美观》中所说的:“美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态的。然而,美是一种有机的整休,美的各种要素之间都必须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寓多样于统一之中,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印度的果戈里则进一步说:“再没有比各部分之  相似文献   

16.
远离低俗倡导崇高--媒体传播的审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闻事业近年发展很快,但在传播内容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低俗是其中的突出表现。新闻传媒是美育的阵地,理应追求高品位,弘扬主旋律,大力传播现实变动中的崇高美的品格引起社会共鸣,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受众,引导他们的审关活动向健康发展,激励群众“按美的规律”去开拓进取。倡导崇高,远离低俗,应始终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人类面对着一个永恒的生存话题,灾难唤起人类共同的危机感和对自我生存处境的认知。在深重的苦难面前,优秀的报道会在悲怆中发掘出独特的美感,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媒体如何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对受众产生积极的审美引导提出三点浅论。  相似文献   

18.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事实纪实性的再现。但是这种“再现”,也绝非对现实生活作纯客观的、冷漠机械的复现,而是要在选择和剪裁的基础上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深邃的底蕴作纪实性的再现。这中间就少不了寄寓着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判断和爱憎。所以有的同志说,现场短新闻对历史的记录、对生活的表现,究其实质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应的现实生活的互相撞击的记录。可以说,作者没有健康而饱满的情怀,不去记录现场人物的真情实感,没有美的思想火花,就不可能使受众在理智上有所领悟,在情趣上有所唤起,也就不可能有上乘的现场短新闻。托尔斯泰说过:“诗是感情的跳跃”。其实,饱满的激情又何尝不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感人心者莫过  相似文献   

19.
在受众的新闻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传媒市场日益“买方化”的今天.新闻报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唤起受众的情感.新闻记者就必须在采写过程中更加用心.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平面媒体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  相似文献   

20.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因此,新闻具有其美学特征是一种必然。新闻是社会美的直接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也就是说,美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美学家们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美称为——社会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