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道德风貌,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华文化重人文教化、强调"学以成人"的重要特点。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努力向善  相似文献   

2.
敬畏与感恩     
感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于感恩的理解并不一样。中国古代的清明节就是通过祭扫陵墓来缅怀亲人,以培育民族感念逝者、感谢他人、感戴天地的感恩情怀,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感恩礼俗。感恩与敬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的思考反映出传统感恩的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夏绍熙 《华夏文化》2010,(2):62-64,F0002,F0003
由陕西省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5日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省政府第四次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期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清明文化、感恩与社会和谐、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以来,反传统成为新文化及其激进运动的根本标志。当生存发展遭遇文化的尴尬时,弘扬传统成为必需。弘扬传统的实质,是重续传统,这需要重新理解传统并检讨对传统的误读:传统文化无所不在且与时共存,它内驻为民族国家生存奋进的方向并彰显其精神苦斗的整体风貌。反传统根源于喜新厌旧的人类本性,它生成建构起激进主义冲动、利己偏见和史实虚构这三种误读动机,形成对传统的历史性误读和异化性重建,其典型例子是汉代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礼教,最终取代了孔学传统;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就是这种误读造成的结果。面对如此历史境遇和现实状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要超越误读,这既需要开放视域,更需要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认为"主体自然"和"客体自然(环境)"在文化传统生成中扮演着一种"自然规定性"(包括主体自然规定性和客体自然规定性)的角色。半封闭的内陆大河型和典型的资源丰富型的客体自然规定性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在物质生产实践向度表现为一次性创造后的重复性与保守性、对自然的强烈依附性特征,在社会交往活动向度表现为持续时间非常长的具有强烈宗法色彩和王权专制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在理解解释行为向度表现为尚中(崇天、尚根)思维特征的成因,也是其强烈农耕气质文化主体精神特性的成因。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历史唯物主义地重构文化传统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解释方式、主体性精神方面,我们必将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郑熊 《华夏文化》2009,(2):62-64,33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种场合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中国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  相似文献   

9.
"两黄"文化,就是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因为,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把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透了,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脉和主流把握住了,也就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河南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影响国际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记载人类前行足迹的历史资料、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和中华文化人格为载体,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结合理工科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以后,在恢复重建中形成了灾后重建精神,这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继续.从灾后重建过程中所呈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乐章,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视角,把灾后重建精神初步概括为:"坚忍不拔,率先垂范;大爱和谐、感恩进取;我为人人,人人奉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灾后重建精神,都是宝贵的时代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为猴年春节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2016年2月2日至28日,晴川阁管理处(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举办的《春之色——金猴迎春书画展》在晴川阁主楼隆重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张代重、王克斌、黄焕清、朱聚一、闸东山、梁华钢等省市书画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41幅。作品以"迎春"为主题,工笔、写意兼有。在琳琅满目、春光祥和的作品中,精致的工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感恩文化。美国的白人为了表达对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的感激之情,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过感恩节。在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中.虽然没有一个节称为感恩节,但在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处处可见感恩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8月19日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这样高屋建瓴的评价,值得认真思考。他又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挖掘并运用好这种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一个文化的春天、文化的盛世、文化的新时代将以金色的基调在神州大地铺染、呈现、展开.这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承续与新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凝聚了先贤哲人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思索与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气象、文化精神,并深深地熔铸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文化因子之中.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人如何以创造的姿态和创新的能力,为民族文化传统注入新鲜血液,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风骨,为后人留下我们的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这是现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宽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和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探讨宽窄哲学现象,完善宽窄哲学体系,挖掘宽窄文化内涵,共话宽窄哲学在应用哲学层面的发展和创新,决定面向全国征集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以自身的特点屹立于世界之林,保持民族自身理论独立与自信,是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找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支柱,并在文化自信中确证自身的主体地位,是当下的文化工作者应当竭力思索的。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少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因此,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路径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势不可挡袭来,要成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中国人的"公共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想,要是手里有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扼要反映中国文化珍品的著作,作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就太好  相似文献   

19.
语言年俗是以语言要素、语言形式为本体所生成并承载的民俗文化现象。作为中国人辞旧迎新的贺岁活动,传统语言年俗凝聚了喜庆团圆的美好寓意,也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而近年来兴起的"年度汉语盘点"活动,也逐渐形成了具备特定模式的新时期语言年俗,并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影响广泛的大众语言文化现象。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近年来"年度汉语盘点"评选的词语作为研究材料,分析其语言形式和文化属性,揭示新语言年俗中蕴涵的语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君子是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形象。张岱年先生就曾借用《易传》描绘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也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了君子以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