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道德风貌,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华文化重人文教化、强调"学以成人"的重要特点。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努力向善  相似文献   

2.
孔门整理孔子遗说而编纂《论语》,主要是基于学派建设的考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此目的,孔门充分利用传统资源以加强其权威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史官语类文献及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使孔子话语在"书"这样的形态下生成为经典文献;二是沿承"王若曰"、"君子曰"以来的立言传统,借此赋予孔子话语以神圣性;三是继承大夫"家语"传统,这些方面构成《论语》编纂的先在文体来源。孔门正是在这些文体资源之基础上建构《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它同时也奠定了诸子"家语"文献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3.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孔子的思想范式是"以仁入礼",其理论形态是由中庸贯通学而、仁学、礼论形成的君子学说。孔子论中庸,首先定义"中庸之德",然后赋予其"中正"和"不损"双重规范:由于中正,"中庸之德"应普遍遵循;因为"不损","中庸之德"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中庸之德",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从践行论,持守"中庸之德",做到行正,实现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中庸之德"既是"中正之道",亦是"不损之德"。其"不损"的行为原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正"的功能发挥,就是日用伦常。  相似文献   

5.
单滨新 《寻根》2012,(3):100-105
以“敬老慈幼”为核心的慈孝文化是中华儒学的精髓。冯友兰认为,蔡元培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之风格》中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蔡元培的儒家人格和圣贤修养的重要体现,就是传承中华慈孝文化。  相似文献   

6.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创立,起了奠基作用,由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标帜。从历代的典籍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以人格形象凝聚和代表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黄帝所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主要是:一、崇尚文明的观念。崇尚文明,摒弃野蛮,注重文野之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观念。《尚书》有“睿哲文明,温恭永塞”(《舜典》)之赞,《易传》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刚健文明”(《大有.象》)之志,《荀子》有“不敬文,谓之野”、“君子贱野而羞瘠”(《礼论》)之论。这些观…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孔子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新统,"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因此,孔子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与仰慕。孔子及其思想在历代大多为统治者所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孔子不断地被神化,从人的形象逐渐走  相似文献   

8.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9.
編後     
正中國傅統文化研究中,有一長期被忽略的問题,即這一古老的文化結構中的創新機制何在?就價値理念的層面而言,也許從狂狷和中行兩粗價值理念的關保中,能能夠窥得一些端倪。孔子税:"不得中行而舆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論語·子路》)孔子的這一思想,在春秋時期應具有革新的甚或革命的意羲。本来在人的質性品格的取向上,孔子主張以中道爲期許、以中庸爲常行、以中立爲強矯、以中行爲至道。但他的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并不行於時。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頻繁引錄孔子的原話,一則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二則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所以孔子非常失望地承認:"道之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本质特征是诗性,中华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灵心诗性"概括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司法运行中,情理法融合形成了显明的人文精神特征和对法文化追求的人文传统。本文以社会学为视角研究这一法律现象,深入整理、归纳影响中华司法人文传统的内涵特质及形成、演进的社会性因素,系统分析其与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之动态关联,为中华司法人文传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联系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解释,以期探求传统司法在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互动发展的演进脉络及蕴含规律。  相似文献   

13.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儒之为世诟病久矣,初不始于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时也。顾自汉以前,儒乃术士之通称,故《史》、《汉》叙及秦之阬儒为“阬术士”。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后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孔子事儒之称。故高诱注《淮南》云:“儒,孔子道也”。是汉人之通义也。观孔子教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此蓋以能识大而可大受者为君子儒,但务卑近而已者为小人儒,是孔子之所谓儒,固有广狭之不同,亦即昔人所谓“君子务其大者速者,小人务其小者近者”之意也。孔子周游列邦,而“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其不得志于时,亦已甚矣。此后二千余年,中国社会,虽有崇儒之名,乃属行眨儒之实。窃商其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道教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道教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到陕西视察工作,指出陕西有许多特点,如这里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帜"就是其中之一。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需要加以阐发,使更多的人了解,从而建立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石。黄帝和黄帝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精神,由此开端,经过两千多年,中华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上接黄帝,创造出"百家之学"的昌盛局面,其中体现出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当今时代再也没有人敢公开乱讲"女子不如男"。但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语,则始终无法让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五十的"女子"们释怀。由于孔子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而且以"难养"定性,在孔子文化日益复兴的今天,孔子是否轻视"女子"?"女子"又应该怎样看孔子?诸如此类问题就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孔子是否"轻视妇女"是一个长期争论而  相似文献   

19.
正樊迟曾向孔子请教"学稼""为圃"的学问,孔子不悦,直斥其为"小人"。(《论语·子路》)虽然"小人"并非一定是道德贬义,但仍不免有轻贱粗笨体力劳动的嫌疑。蔡尚思先生曾谓孔子的思想"不利于劳动者生产者,而大利于有闲者享乐者","孔子的圣,原来只是圣于贵族生活"(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附补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也有学者指出,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  相似文献   

20.
做人之道是创造美好社会的基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怎样自处,保持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儒家对义与利的关系的论述,义是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