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网络中衍生出的流行语以独特新颖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从动态对等理论的视角,采取直译、音译、意译和创新译法的手段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英译,使网络流行语英译真正凸显其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是文化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期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特征,活跃于特殊的语境之中。流行语译介依赖文化语境,而且讲求翻译技巧。根据表达形式的特点和产生形成的机制,可大体将流行语分成六类:外来型、缩略型、方言型、戏谑型、戏仿型和隐喻型。任何一种类型的流行语,在译介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四步策略:分析语源背景、把握话语的多义性、重构译语张力和寻求意义动态对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速,流行新词语层出不穷,本文在全球化语境下,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视角,试采取音译或音义译法、译借或回译及语义再生创译等手段来探讨了最新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对广告的语言结构特点简单分析后,从广告翻译的词汇句法功能对等、语体对等和文化对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于字幕的独特性,字幕翻译成为翻译领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互联网时代,字幕翻译尤其是网络上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依据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在英汉两种语言有较大差异时,要对语言进行重组,力求在译语中最大化地再现原语的意义与文化。由于字幕的特殊性,首先要力求做到意义的对等,其次是语言、文化和美学层面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英语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俚语,而汉语中有关动物的词汇,成语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语言都是中西方悠久而丰富的文化所积淀而成的,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待各种动物的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对等性和非对等性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增进了解彼此文化异同,促进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佘梦瑶 《中学生英语》2013,(10):121-122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这种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不是生硬的,而应该结合一定的情景语境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的"功能对等"。本文将从情景语境谈起,通过对廖美珍教授翻译的杰克·伦敦小说《在亚当之前》的原文和译文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围绕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来探讨该译作是如何实现功能对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语言有其自身的特色。如果翻译得当,就会使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外国人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体育文化。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的难点,并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体育语言翻译的技巧。本文认为,中国体育语言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语义对等,还要做到文化层面的对等,以期在受众中实现同样的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也就是进行语言的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对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翻译的对等既包括形式方面的对等,又包括功能方面的对等。该文分析了对等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并对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语用对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翻译是意图的对等翻译,且须从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两个角度展开.为此,对等的获得必须参照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共核和文化共核,译丈语言形式和其相应的文化元素越接近这两个共核,越能取得对等;反之,则越难.  相似文献   

12.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美籍汉学家约翰·凯利与鲍贵思对这两部诗集的进行了英译,处处体现出功能对等的内涵。两种语言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  相似文献   

13.
浅析翻译中的层级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 分析了翻译中的层级对等。从英汉语言对比出发, 分析了层级对等在词、词组、句子和篇章上的具体表现,发现英汉语言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层级对应,但也存在大量的对等错位。在语言的音、形、义等要素上,对等往往不能同时实现,一般要遵循先意义,后语音和形式对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对等互译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关键,但实现对等互译并非易事。本文旨在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探讨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以及相应的翻译手段,从而更准确地翻译,提高译品质量,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对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方面的文化异同进行分析,探讨英语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在保持功能对等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小说翻译存在两大难点:既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也要体现目的语言的文学性,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则认为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高于形式上的对等。其理论涉及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在翻译Lindsay Armstrong(林赛·阿姆斯特朗)的小说《他是我丈夫》时,选取了一些典型的重点语句的翻译说明该理论在提高小说翻译质量上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框架为基石,主要从语言对等、文体对等和文化对等这三方面对《疯狂原始人》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外文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些视角。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目的是将人类文化和思想以语言沟通的形式予以表现,翻译活动的开展也应以实现翻译目标为基本载体。以功能对等视角为核心,分析了功能对等翻译的特点,并逐一分析了功能对等概念的风格对等、文体对等、语义对等,探讨了功能对等在应用翻译技巧运用方面的优势,旨在通过精准定位翻译需求、丰富语言功能等多种方式,为功能对等概念在应用翻译技巧方面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2年网络流行语精彩纷呈,"屌丝"文化彰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力量,流行语体的风行也带动人们语言的狂欢。网络流行语言体现了人们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群体诉求,而个人意识的参与和外来文化的加入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2012年度社会事件和人们心理状态的时代见证。  相似文献   

20.
文化和语言的密切程度决定了文化对等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实际翻译中很难实现源文和译文之间的强连接,对学生来讲也是一大难点。目前学生的文化对等意识明显不足,源语言缺乏信息的支撑,进而让译文的可读性下降。鉴于此,以文化对等为视角来展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转化思维方式来构建新的翻译理论,进而实现高质量的翻译,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