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质子军,又名秃鲁花军。它是元代军队的一种。过去,中外学者对此已有论及,但至今仍存在某些分歧。有人把质子军与怯薛组织中的禿鲁花护卫混为一谈,有人还说,元朝时期文武官员纳质都构成质子军。笔者拙见,上述看法似有一定片面性。毋庸置疑,质子军和怯薛中的秃鲁花护卫均来自与蒙古草原贵族有主从隶属关系的那可儿(伴当)。二者在人员身份上也都有人质的寓义。故蒙古人统称之为秃鲁花。然而,质子军和怯薛秃鲁花护卫毕竟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实体。质子军主要是蒙古国时期签取某些被征服区域的将校及富户子弟而组成  相似文献   

2.
文臣统军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独有的用人之道。文臣统军制约了将权,巩固了根据地,提高了军队的谋略水平,改善了部队作风,为以后的文臣统军制度化提供了先例。  相似文献   

3.
唐肃代之际河西军费问题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西陲所出中古相关文书,将其与传世文献相比较,提出唐朝军费管理制度由前期的统筹统支到中唐以降的多级供给制之间,应存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所盛行的供军模式是理解前后制度转型的关键,而考察此种模式的典型案例,莫过于肃、代之际河西供军之案例.本文将其时河西供军方式作为过渡模式,用以观察唐代军费制度的渐变过程,不仅为文书显现的河西供军模式在唐制中找到位置,也是把握唐代军费制度变化节奏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军队进兵陕西,在夺取河州之后,又打通河西走廊,切断了青海地区与蒙古各部的联系。在这种有利的军事形势面前,明王朝遣原元朝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赴藏区招抚僧俗首领。历时一年,使吐番宣慰司都元帅何锁南普等一批元朝委任的吐番首领归附,并招降了元宗室,镇西武靖王卜纳刺,成功地收复了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打开了朱明王朝势力通向藏区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六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右倾逃跑主义路线头子张国焘,为了达到继续分裂党、分裂红军,发展个人势力的目的,假借中央名义,以“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交通线”为名,擅自命令红四方面军西征。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晚,红四方面军从靖远县城西河包口(虎豹口)强渡黄河①,后因胡宗南的军队赶来强占了渡口,结果只有九军、三十军和五军,共计二万多人渡过了黄河②。过了黄河的这三个军,便组成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发。一九三六年冬,红五军作为西路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冰天雪地的河西走廊,解放了高台县城,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权,后来该军被敌人的绝对优势兵力所包围,经过血战,绝大多数将士英勇牺牲。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对红五军这段历史的研究,成为人们不敢  相似文献   

6.
根据<京兆翁氏族谱>及敦煌文献的记载,晚唐昭宗朝,翁郜曾先后以河西都防御使和河西节度使的身份兼领静难军节度使.虽然宁节度曾被唐僖宗赐号静难军,但此军号很快即被取消.所以,翁郜所兼领的静难军并非宁节度,而应是唐政府以旧有之军额所新设置的藩镇,其辖区当为陇右地区的河、兰等州.  相似文献   

7.
在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斗争场面.由红巾军宋政权组织领导的三路北伐,转战数千里,声势浩大,给予元朝统治以十分沉重的打击,可以说是许多斗争场面中最壮丽的一幕.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三路北伐,迄今没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蒐集有关资料,对三路北伐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作初步的说明.一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全国  相似文献   

8.
明代军事制度是在改革元代军制和吸取唐、宋军制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显著特点是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军队的装备有了长足进步。但明代役使军士和克扣军饷等问题较为突出,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削弱。一、军户制度1、军户的来源和类型。明代国家兵役制度,基本继承元代实行世袭军户制。军户是人民中供应军差的特定人户,隶于军籍,军籍分辖于军队中各个卫所,到卫所服务的军户壮丁称作军,未入伍的分居原籍,编入里甲。军是世袭的,也是家族的,军的这一家  相似文献   

9.
<正>"三军"在中国最早起源于周代。在春秋时期,"军"是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人数通常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周朝天子军队可保有六军,而诸侯国最多只能保有三军。当然,也有小国国力不济,最多只能保有两军甚至一军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周礼·夏官·司马》中"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  相似文献   

10.
欣然 《初中生》2012,(Z1):25
正1279年,元朝忽必烈派遣帐下汉人将领张弘范带领蒙古军追歼南宋小朝廷。南宋军民在广东新会崖  相似文献   

11.
五投下军及五投下探马赤军统领权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投下军是蒙元王朝所依恃的重要武装集团。其最初属扎剌亦儿部木华黎麾下,大蒙古国时期,五投下军首领往往与嗣封国王者相一致。忽必烈迁都幽燕后,其统领权则多由大汗来裁定,至此,不具有国王身份者也有机会充任首领。由五投下军中抽调出来镇戍一方的五投下探马赤军起初仍受木华黎家族统领。忽必烈总领漠南军国重事后,五投下探马赤军逐渐成为中央卫军的一部分,其统领权也由木华黎家族转属中央,这一变化是蒙元朝廷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奋斗的光辉历程离不开军队中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从多个方面对红四方面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成效。川陕革命根据地通过对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人民军队思想和行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壮大了红军队伍;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强化了生命线地位,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39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以后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由时任十三军代军长的张雪中撰文并书,该碑对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执信是近代中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 ,在十月革命前的 1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 ,他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军的原则 ,实现对会党和旧军队的领导 ,加强部队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工作。十月革命后 ,他主张“以俄为师” ,用革命主义来武装士兵 ,以此作为建军的根本 ,实行官兵平等 ,建立“寓兵于工”的新兵制 ,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劳动军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爬梳红军长征期间特别是在贵州的文献资料及现存的革命遗迹,并借鉴吸收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考证。分析了红军长征中对宣传工作的重视、结合各种形式的标语、歌谣、布告以及大量实际行动的证明指出了红军宣传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时分析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客观上宣传和扩大了红军,振奋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相似文献   

16.
龚德树,捻军军师,白旗总旗主,捻军前期领导人之一,是捻军行动、方针的重要策划者。相对于其他捻军领导人狭隘的小农意识和地域意识,龚德树是捻军中最具大局观之人,他清醒地意识到捻军力量的不足,坚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直至1861年战死。龚德树战死较早,但在前期捻军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盟主张乐行。目前对其研究较少。通过对龚德树生平的论述,希望对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19路军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铁军——国民革命军第4军,曾立下不少战功,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然而在福建事变中,19路军完全丧失其以往的战斗作风,被蒋军迅速击溃,遑论铁军风格,就是象样的仗也没打几次。  相似文献   

19.
"兵站"一词源于日语,是日本军事后勤近代化的产物。日本在引进近代欧洲后勤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陆军战时后勤体制——兵站体制,这一体制在袁世凯编练新军的过程中传入中国,并在"民国"军队中得以继承,在概念及相应的职能上打上日本兵站的烙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了兵站,并结合自身需要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交通运输保障组织。现代以来,中外兵站的职能趋于一致,均重视平战结合、综合保障和联勤保障。  相似文献   

20.
红军为什么选择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在很多描述或研究长征的著作中,都把答案归结为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从报纸上得知的,陕北有大量红军和大片根据地的情报。文章认为,除了这一情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促使中共中央和红军选择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一是要解决战略依托问题,争取苏联直接援助;二是实现北上抗日救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