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教版必修二选取了《诗经》里的名篇《卫风·氓》。这首诗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课本的注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我认为“抱布贸丝”的“布”应理解为“货币、钱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中的"布"不是用于物物交换的布帛,也不可能是金属铸造的布币,而应是实物货币之"布"。  相似文献   

3.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的"布"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而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事实证明当时物物交换已是不可能了,加上比较权威的文献资料等均证明将它释为"钱币"、"布币"应该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正>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课文《氓》:"抱布贸丝"的注解为"拿布来换丝",值得商榷。布,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又如:布儿(古代钱币的通称。亦作"泉布");布缗(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荀子·荣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杨倞注:"刀布,皆钱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广。"《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司马贞索隐:"布者,言  相似文献   

5.
一、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布”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2 0 0 0年 12月第 2版 ,以下称“教材”)注为“布” ,将“抱布贸丝”译为”拿布来换丝” ,误甚。《诗经·卫风·氓》产生于春秋前期 ,当时卫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展 ,已经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易媒介———货币 ,“布”即是与金、玉、龟、贝、钱等并行通用的一种布制货币。东汉郑玄注《周礼·地官·载师》“里布”云 :“布 ,参 (叁 )印书 ,广二寸 ,长二尺 ,以为币 ,贸易物云。‘抱布贸丝’ ,抱此布也。”由此不难看出 ,当时“布”作为一种货币存在形式 ,具有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的解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这种解释反映的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较为低级的贸易形式。而在《诗集传》中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布,币。贸,买也”,这种解释则反映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货币贸易形式。那么,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考证一下本诗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了。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氓》创作时期为春秋早期。那么此时是否有“布”这种货币形式呢?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布”就已是一种货币形式了(《周礼·天官·外府》中的“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即为此证),到了…  相似文献   

7.
析"布"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对诗句之中的"布"字,自汉代至今,始终存在着两种解释. 一解:"布匹".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1980年第11期刊登了《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部分插图介绍》一文,这给中学历史教学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中关于“布币”的“布”字的解释似欠全面,对新的研究成果也注意不够。关于“蚁鼻钱”上的“(?)”字及“郢爱”之“爰”字的介绍,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也应作重新考释。对此,本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愿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一、关于“布币”关于古代货币中“布币”的“布”字解释,前人  相似文献   

9.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183;卫风&#183;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夏,十堰市博物馆考古队首次在十堰地区,发现了一批王莽时期的布币,经过考证,确定出土的布币为“大布黄千”。十堰地区布币出土极少。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为首次发现,此币流通时间极短,见证了王莽时期币制的混乱与严重贬值,为研究十堰地区汉代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必修二对选录的课文《氓》中"抱布贸丝"一句注解为"拿布来换丝"。"布"为何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这里的"布"理解为"布匹"之"布",再追问,有学生思考后回答:这里的布,应该是麻织品!也有学生疑惑:"贸"不是"买"的意思吗?"易"才是"换"呀!如果"布"解释为麻织品,那就说不通了呀!那么,"布",究竟该作何解,"抱布贸丝"又是何意?  相似文献   

12.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力版《古代汉语》以及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诗经〉三首》(必修)都选录了《诗经·卫风》《氓》,并错误地将"抱布贸丝"解释"拿布来换丝"、将"布"解释为"布匹",其实极不妥当。依据"氓"之身份确认、我国货币变更历史和出土文物佐证及"贸"字本义考证,"布"应为当时钱币而非今日之布匹。  相似文献   

14.
向峰 《现代语文》2011,(4):71-71
《诗经·卫风·氓》中"抱布贸丝"在人教版(2004年初审通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4页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可见编者认为此处的"布"是物物交换时期的"布匹"。而实际上这里的"布"早已不是以物易物的"布",关于"布"的注释,至少存在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伤仲永》一课中: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课本对“钱币”二字未作注释,这容易使初一学生产生误解。现小释如下,以供参考。“钱币”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即指“钱”。但在古代汉语中,“钱币”却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钱”,在宋朝是指那种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铜质货币——元宝、通宝或重宝(意即通行的、好的、尊贵的宝货)。“币”,《说文》:  相似文献   

16.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重要文言选文。“持千金之资币物”一句,教材释为:“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注解为“礼品”。“资币物”三字细作何解,很多资料语焉不详。部分资料认为“币物”是同义连文,即“财物”之意。那么,我们将“资”与“币物”联系起来,细味其中,不觉有扦格冗繁之感。笔者不揣简陋,将备课时之孔见胪陈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钱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历代诗词中,有不少反映钱币的诗篇,读来脍炙人口。中国最早的钱币有“贝”,其计量单位为“朋”。《盐铁论·错币篇》中说: “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后来,人们才将“贝”作为货币。《诗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论者认为,象《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等诗句中的“之”是助词,或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置于中心词与限定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现象。而笔者认为,此类“之”的词性仍然可以被看作是指示代词,它不仅具有“这样的”、“那样的”意义,而且还常常修饰限定表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充当状语或补语,指示事物性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20.
校园一景——“道德银行”此起彼伏“今天你存阳光币了吗?”在杭州市余杭区勾庄小学,下课时同学们在互相询问着。快到期末了,同学们手里的一本特殊的银行存折就要发挥大作用了!因为“阳光少年”的评比就要开始了,谁的存折里的“阳光币”多,那谁就可以做“阳光少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勾庄小学有个特别的银行——“道德银行”,银行发给每位同学一本存折,存折上不存别的,只存“阳光币”。只要做一件好事,就可以得到10个“阳光币”呢!可是,要是谁做了违反《小学生行为规范》的事,那么就要在存折上扣除一些“阳光币”了!大队辅导员沈建芳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