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重任。据不完全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落实,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都实现了优化,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高校能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培养其终身锻炼意识,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征 《精武》2013,(36):49-50
高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高教学质、增强大学生体质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实践证明,快乐体育思想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快乐体育思想存在有利的方面,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弊端。如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权衡利弊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身体运动技能,增强高校身体素质教育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仍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以新形势为研究背景,重点探讨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体育能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炜 《体育世界》2009,(3):101-102
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关系,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体育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入手,养成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使终身体育思想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补充,丰富高校体育教学,使学生终身收益。  相似文献   

6.
以阳光体育的理念为切入点,在阐述阳光体育及其理念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找出了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点,并且对阳光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缺失进行了扼要分析,最后提出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霍焰  谢玉波 《精武》2012,(3):8-8,16
体育信息传播是高校体育普及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与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密切相连。通过对天津市五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信息传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证明了体育信息的传播已经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下,对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线机制,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之中,这种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通过这种不断优化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具体结合应该如何构建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望能够促进体育教学质量能够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欣赏教学中体育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教学及竞赛中孕育着体育欣赏多元化教育素养,展示了体育健、力、美的高度和谐给人们带来的快感和魅力.文章简述了体育欣赏教学的内容和特性,指出通过体育欣赏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在体育文化、体育运动、体育审美、体育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体育素养上得到全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体育欣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依托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群体竞赛和运动训练等体育教育实践,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与阳光体育运动具有目标一致性,高校应把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和开展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紧密结合。通过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整体效果较差、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满意度较低等问题,从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组织运行、实时监督、实效性评价等方面构建了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的长效机制与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体育运动潜能,改善体质状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对黑龙江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对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要使学校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改善体育场地器械、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营造体育活动氛围、加强课内外体育指导等几个方面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以使阳光体育运动在改善高校学生体质状况,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优化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式启动,对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和开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人们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所取代,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从单一的运动竞赛的技能型的少数人参加已经开始逐渐向休闲、娱乐及大众化发展。本文通过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阐述了如何吸引大学生主动走向运动场,通过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高校同步推行阳光体育及终身体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使得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将终身体育理念牢记于心.本文首先分析了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涵义,然后对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相互交融、共同促进进行探讨,最后对影响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对接的因素及实现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对接的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我国在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上进行着教学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促进和提高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成为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注点和着力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15.
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普通高校很好地落实这一举措尤为重要,不仅要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分落实,还应该借助校运动会这一重要的体育活动,引导和推动阳光体育的落实,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校运会中,尽量避免极少数人参加校运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观众的现象,让校运会更好地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服务。让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得以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6.
刘婷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2):139-140
阳光体育运动即指以体育教育为基础,以鼓励高校学生走进户外大自然为体育锻炼形式,发动全社会建立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之中。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改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滞后局面,并且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健身工程。文章以简述阳光体育运动和阳光体育教学的概念出发,通过研究阳光体育教学的特点,引出现行现状,借此得出落实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当然,开展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需要长期坚持。由此可见,落实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不仅对体育事业本身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会对整个社会乃至民族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杰 《体育世界》2009,(11):53-54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正在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要完成增加学生体质的任务,仅靠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2007年4月23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活动在北京举行。各地高校纷纷采取行动,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从而促进了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具体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分析,使高校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增进终身体育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优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动阳光体育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泰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泰州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由于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重视度不够、宣传和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场地器材、学生健康意识等因素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建议加强师生的身体运动锻炼意识,加大体育锻炼设施资金的投入,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全面实施为背景,阐述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促进的作用,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及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